肺癌晚期,一種“餓死腫瘤”的治療方法。
我國每年約有800000人患肺癌,更糟糕的是,70%的患者已發(fā)展為局部晚期或遠處轉移,不再適用于手術刀治療、藥物為主的綜合治療。化療基本成熟,靶向治療閃閃發(fā)光,免疫治療勢頭強勁,還有治療和抗腫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在晚期肺癌領域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如果腫瘤想生長,它需要營養(yǎng),對吧?壞人必須吃東西嗎?當他們很小的時候,它吃的不多,只需要依靠周圍的組織來幫助他們。當腫瘤的直徑增加到1-2毫米時,"摩擦"所產(chǎn)生的營養(yǎng)是緩慢地不夠的,該如何做?新生血管以獲得更多的營養(yǎng)。
1971年,一位醫(yī)學科學家提出,腫瘤的血管生成與腫瘤的生長和轉移密切相關。如果能抑制這些血管的生長和擴散,也可以控制腫瘤的生長和擴散。腫瘤周圍的新生血管也是腫瘤生長所需要的微環(huán)境。改變微環(huán)境,即醫(yī)學意義上的"饑餓腫瘤",與不吃或不喝那種"饑餓腫瘤"不同,后者將使人們感到震驚!1971年,一位醫(yī)學科學家提出,腫瘤的血管生成與腫瘤的生長和擴散密切相關。腫瘤周圍的新生血管也是腫瘤生長所需要的微環(huán)境。
目前,已知參與血管再生的因素有數(shù)十種,其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基因,是一個大家族,有許多成員。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參與血管的形成,廣泛分布于人體各組織中。
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抗血管生成藥物是Bevar DK和Anloo TN,VEGF的抑制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靶點在腫瘤血管生成途徑,因此也稱為靶向治療,與腫瘤驅動基因突變的靶向治療不同,這種治療是針對腫瘤形成的途徑。
Bevar DK"已在臨床使用多年,"Anloo TN"僅使用了幾年,抗血管生成藥物可單獨用于維持治療,一些研究表明,使用抗血管生成藥物與患者生存時間延長呈正相關。
在化療的基礎上,抗血管生成藥物的治療已經(jīng)基本成熟,有利于患者的生存時間,推薦晚期肺癌的治療也是醫(yī)學指南和共識,推薦水平很高。
針對肺癌驅動基因突變陽性的靶向治療,如EGFR、ALK、ROS 1等基因突變,最大的缺點是耐藥性!如何破解?一些臨床研究表明,聯(lián)合應用抗血管生成藥物可以延長靶向藥物的耐藥時間,兩者具有協(xié)同作用。
如果不區(qū)分肺癌,免疫治療的有效率僅為20%左右。一些研究表明,聯(lián)合應用抗血管生成藥物可以提高免疫治療的有效率,這需要進一步驗證。
VEGF廣泛存在于血管中,在治療前不需要相應的基因檢測,可以使用陽性和陰性驅動基因突變,但也可以抑制VEGF在腫瘤以外的其他組織中引起的不良反應,這也是值得注意的。
抗血管生成藥物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和收縮功能增強。同時腎血管損傷導致血液鈉潴留和體內更多的水分,這也會導致藥物性高血壓。如果血壓超過160/100 mmHg,則可以使用降壓藥物治療,以考慮停用藥物。這種藥物的發(fā)病率約為10%。
腎血管損傷也可引起問題,濾尿"漏"較多,蛋白尿的發(fā)生率約為5%,如果尿常規(guī)檢測有陽性癥狀,則需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測,尿蛋白2g為警戒線。
由于抗血管生成藥物是針對血管的,不適合有出血或潛在出血風險的患者,如胃潰瘍、腦出血愈合時間不足6個月等,肺癌易出血,因此抗血管生成藥物主要用于非小細胞肺癌,"ANLOO TN"也可用于小細胞肺癌的治療。
抗血管生成藥物的不良反應包括消化道穿孔、血栓等,雖然它們很少見,但也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