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滿一年,中融基金一產品瀕臨清盤!旗下已有多只迷你基
中新經緯3月1日電 (薛宇飛)中融基金近日公告稱,中融益泓90天滾動已經連續4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及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根據合同約定,若該產品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基金合同將會自動終止。
中融益泓90天滾動成立于2022年6月,至今還不滿9個月。截至2022年年末,該產品的規模約為4348.23萬元,低于5000萬元關口,是市場上俗稱的“迷你型基金”。而數據還顯示,中融基金旗下多只產品的規模都面臨清盤風險。
運作不滿一年出現凈贖回 清盤進入倒計時
2022年5月23日,中融益泓90天滾動開始發售,計劃在當年6月30日停止募集。基金募集期內募集上限為80億元人民幣,募集過程中募集規模達到80億元的,將提前結束募集。
2022年6月17日,該產品就提前結束募集,只是,結束募集的原因不是規模超過了80億元。6月21日,中融益泓90天滾動正式生效,A、C份額的凈認購金額分別為1.01億元、1.13億元,合計2.14億元。
該產品的基金經理是朱柏蓉,她于2017年6月加入中融基金,并在此后管理過多只債券型基金。中融益泓90天滾動生效前,朱柏蓉共管理6只產品,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2022年7月,加入中融基金不久的潘巍增聘為新的基金經理。
到2022年三季度末,三個多月的運作下來,中融益泓90天滾動的規模不升反降,資產凈值出現腰斬。到9月底,該產品A、C份額資產凈值分別為3707萬元、4973.09萬元;業績表現尚可,A、C份額成立以來的凈值增長率分別為1.04%、0.98%,高于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
去年四季度,債券市場遭遇沖擊,不少債基產品收益下跌。2022年四季度末,中融益泓90天滾動A、C份額的資產凈值進一步下降至2163.99萬元、2184.24萬元,合計為4348.23萬元,僅約為成立時的1/5。收益也有所走低,截至四季度末,A、C份額成立以來的凈值增長率分別為0.72%、0.61%,低于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的0.96%。
對于四季度表現,該產品的基金經理表示,預期的轉變,導致了債券資產出現下跌,并進一步觸發了資金的贖回行為,尤其是信用債在四季度遭遇了一定的流動性沖擊,導致波動幅度較大。本組合在2022年年底進行主動調整,降低組合的久期,調節不同等級資產的比例,在盡可能保證票息的基礎上增強了資產的流動性。
進入2023年,債市起底回暖,中融益泓90天滾動的收益率逐漸回升,但規模并未突破5000萬元關口。如果該產品的規模仍未能突破5000萬元,基金合同將在3月7日自動終止。
債基占比較高 多只產品規模低于5000萬
據Wind數據,中融基金自成立后,管理規模出現大幅提升,并在2020年一季度末突破千億元關口。此后,規模增幅放緩,一直在1000億元-1200億元之間。截至2022年年末,該公司共有82只在管產品,總規模約1110.02億元。
產品構成上,截至2022年年末,該公司非貨幣型基金達837.34億元,這其中,又以債券型基金為主,規模約為713.91億元。債券型基金一直是中融基金的主力產品,截至2022年年末,債基規模占公司總規模的64.32%,占非貨幣型基金的85.26%。
從數據看,中融基金一直存在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占比偏低的情況。據天天基金網數據,截至2022年年末,該公司股票型基金僅有6只,規模合計為16.14億元,其中最大的一只產品是中融中證煤炭指數,規模為8.58億元;混合型基金的數量較多,總規模為116.54億元,單只產品的規模不大。
不止中融益泓90天滾動,中融基金目前有多只產品的規模都在5000萬元以下。6只股票型基金中,有3只產品的規模都低于5000萬元,分別是中融中證500ETF聯接、中融央視財經50ETF聯接、中融智選紅利股票。
混合型基金中,多只產品的規模都下滑嚴重。成立于2019年9月的中融高股息精選混合,成立時的規模達12.20億元,之后不斷下降,到2022年年末,規模僅剩3700余萬元。2022年四季報中,該產品稱存在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的情形,針對該情形,基金管理人已向中國證監會報告了解決方案。
又比如,2014年12月成立時規模達6.40億元的中融國企改革混合,2022年年末的規模僅剩3773.40萬元。該基金也已向中國證監會報告解決方案。
控股股東易主 中融基金加入券商系
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中融國際信托有限公司(下稱中融信托)出資占比51%,上海融晟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融晟)出資占比49%。2022年1-9月,中融基金實現營業收入3.36億元,凈利潤624.92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907.31萬元。
中融基金于近日完成了易主。今年2月,國聯證券公告稱,計劃收購股東中融信托、上海融晟持有中融基金的全部股權。之后,國聯證券以摘牌方式收購了中融信托持有的51%股權,競價成交價款約為15.04億元。由于上海融晟持有中融基金24.5%的股權處于質押狀態,國聯證券轉而收購另外24.5%的股權,處于質押狀態的股權不再收購。若按照24.5%的股權價值7.23億元計算,國聯證券共計耗資約22.27億元將中融基金75.5%的股權收入麾下。
外界有聲音認為,此次收購價格不算低。按照中融基金2021年凈利潤7654.47萬元、全部股權29.49億元的評估價計算,其PE值達到了38倍。2022年,華夏基金、富國基金的部分股權進行了轉讓,PE均在15倍以下。華創證券在一份研報中總結了近年來基金股權交易案后估算,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平均PE估值中樞為16.4倍。
22.27億元,對于國聯證券又意味著什么?2019年-2021年,國聯證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5.21億元、5.88億元、8.89億元,合計接近20億元,此次收購花費超過三年的利潤總和。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國聯證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約為135.77億元,這意味著,此次收購消耗了公司約16.40%的資金。
收購公告中,國聯證券透露了收購目的,是為了彌補公募基金牌照空缺,把握行業戰略發展機遇,深化財富管理轉型,提升公司綜合金融服務能力。目前,多家券商都在發力公募基金牌照,獲取公募基金公司控制權、設立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基金牌照等成為主要途徑,比如,中泰證券增持萬家基金股權并成為控股股東,招商證券資管等公司遞交公募基金牌照申請。(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