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堂教你品鑒陳皮(9):以貌取皮
“以貌取皮”是一件有點困難的事,因為影響陳皮外觀的因素太多了。雖如此,但亦有內在規律可循。
“藥、食、茶”同源的新會陳皮,近年持續熱絡。但市面上魚龍混雜,消費者莫衷一是,很難選到道地的新會陳皮。
我們采訪到若水堂陳皮負責人成寅,了解到一些消費者關心的問題。
若水堂陳皮(廣東新會陳皮百年商號,已有138年歷史),早年曾被霍英東先生稱為“比黃金還要珍貴的陳皮”。其道地性的“母樹原種”陳皮受到藏家認可。
一、天然農產品
以外觀鑒定陳皮雖然如霧里看花,其實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作為天然農產品,陳皮的外觀受產區、樹種、采摘期、樹齡、向陽/背陰、主干/分枝、樹頂/樹底、生曬天氣、陳化環境、陳化年份等諸多因素影響:
即使是同一棵樹上采摘而來的陳皮柑果,顏色都會有深有淺、有薄有厚:
向陽果顏色深、背陰果顏色淺;
樹頂果顏色深、樹底果顏色淺;
主干果皮大而厚、分枝果皮小而??;
……
二、油囊和臺風癍
很多人以“油室均勻密集”作為新會陳皮評判依據,這純屬無稽之談。市售的很多柑橘的果皮,都有“密集而均勻”的油室,可是它們根本就不是陳皮,只算是橘皮。
(陳皮和橘皮的區別,請搜索文章《若水堂陳皮的鑒別(1):什么是陳皮》)
實際上,道地原種新會陳皮,油囊反不似外地皮、嫁接皮那般密集。這類評判方法,完全是道聽途說、南轅北轍。
大家以后再看到誰打著手電筒、照著一片片假皮給你說“油室”如何“密集飽滿”,一笑而過即可。
新會陳皮多有臺風癍,但臺風癍并不是判斷新會陳皮的獨有標準。我國海岸線這樣長,沿海地帶柑園較多,有臺風癍的也比比皆是。
況且只有臺風頻繁吹襲的年景,才會出現較多臺風癍陳皮。平常年份,數百片也難找出一片有臺風疤的。
三、影響因素
樹齡不同,果皮厚薄亦不同。壯年樹果皮大而厚,老年樹果皮小而薄;好比人上了年紀,皮膚會變薄......
陳化年份久了,陳皮會變薄。
自然狀態下,油囊層漸漸干縮、內囊漸漸脫落。新會陳皮的“陳化”,也是一個“消耗”的過程。
以大紅皮為例,在“天然生曬、自然存放”的狀態下,前5年每年平均10%以上的重量耗損。
如果考慮采摘期,陳皮的外觀變量就更多:
同片果園采摘的青皮/二紅皮/大紅皮/冬后皮,經過陳化后,呈現出的顏色會有豐富變化:
青皮采摘時是深綠色,陳化后可能會變成黃色、深褐色、橄欖色。具體變成什么顏色,取決于首次曬干和歷次翻曬的日頭。
了解更多“青皮”相關內容可查找文章:
《若水堂陳皮品鑒(4):疏通肝膽之青皮》
一般情況下,二紅皮顏色淺于大紅皮,大紅皮顏色淺于冬后皮。但是如果首次曬干和歷次翻曬日頭太大,顏色反而會往淺的方向轉變。所以二紅皮的顏色比大紅皮更深也屬正常。
同一果園,青皮最薄,二紅皮次之,最厚的是大紅皮(能“過冬而生”的冬后皮實在珍稀,所以這里不提冬后皮)。
新會果園亦有“水田”和“旱田”之分,水田“果大皮厚”,旱田或山地“果小皮薄”;水田皮甜度高,山地皮香氣好。
結論:
“以貌取皮”參考條件的確很多。除了外觀,更要綜合考慮香氣、口感、回甘、體感、藥性、歸經諸方面,才能選到上乘的陳皮。
若水堂在北京馬連道、新會東甲廠部設有展廳,為陳皮愛好者提供免費品鑒、體驗、交流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