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進場,招收擴張,被冷落的專升本翻紅在即?
前言
一直以來,統招專升本市場由于區域性強,難量化,高校招收等諸多因素,難以進入資本視野。但隨著21年雙減落地,全國各省份高校積極響應教育部招收政策,連續3年上漲的招收規模,已讓其市場規模來到百億關口。資本密切關注下,百億專升本不再是行業棄子。
22年專升本垂類獲資達千萬
政策加持下,統招專升本市場規模超百億
今年2月,來自廣東的專升本培訓商-筑學在線,獲得霍恩基金千萬級的Pre-A輪投資,這是22年首例專升本垂直領域的A輪融資。而早在21年初,已涉足專升本的粉筆教育,就獲得超過3億美元的A輪投資,為上半年教育行業單筆融資金額之首。
實際上縱觀去年,職教領域的融資規模早已取代K12成為教育行業之最,整體投融資金額高達315億,在數量上也是緊隨素質教育,位列第2,其中有不少布局專升本領域的企業身影。專升本作為職教領域的關聯賽道,在資本的涌動下,其市場潛力可見一斑。
另外,教育部在發布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里指出:“不限制專科高職學校招收中職畢業生的比例,適度擴大專升本招生計劃,為部分有意愿的高職(專科)畢業生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也為專升本的市場空間持續走高提供了環境基礎。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專升本擴招32.2萬人;2021年專升本擴招至64.2萬人,同比增長24.7%,預計2022年專升本招生規模將突破100萬。其中,2021年全國統招專升本的報考人數達到140萬人,同比增長19.2%,而今年的專升本報考人數更是接近招收人數的三倍,如山東的2022年的報考人數為17萬左右,而計劃招生只有6.4萬左右;重慶的報考人數為8.96萬,對應的招生人數為3.92萬。報考人數的高速增長,意味著每年過千萬的專科學生將成為市場增長的潛在保障。
結合到當前不穩定的國內經濟環境,加上政策利好。在競爭加劇與學歷供應側持續放開的雙重作用下,統招專升本的市場潛力具備充分的想象空間。
據悉,近年多省已經逐步取消“校考”模式,由省教育局統一制定大綱出題,報名條件逐步放寬,學生整體參培率較高。以目前市場各機構披露的大約在60%左右的學員參培率計算,假設專升本招生100萬人,最終錄取比例為40%,預估將有160萬的參培人數,學費約在8000元-1萬元/人,預計2022年專升本培訓的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50億元。
并且,隨著“職普分流”政策在未來的全面落地,中職、高職學生人數進一步壯大,專升本市場規模的還將進一步持續增長,行業紅利的顯現或將改變教培行業格局。
行業現狀分散
賽道漲水,龍頭爭奪正待上演
統招專升本以往熱度較低,與其強烈的地域性限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每個省份的政策不盡相同,考試科目過于分散,非標性強,造成了一派占地為王,群雄割據的景象。目前,在專升本領域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行業龍頭,隨著賽道的逐漸升溫,考制的改革,專升本由區域性轉變為全國性,賽道將會變成下一個“高考”戰場,屆時阻礙品牌流通的業務環節將被打通,勢高者將會占據百億市場最大的一塊蛋糕,為此多方機構都在蠢蠢欲動,布局全國。
當下,專升本的市場競爭主要由三類機構組成,一類是跨界型的綜合教培機構,如中公、華圖等;一類是全國型的專精教培機構,如好老師教育、文亮教育等;還有一類則是本土型的教培機構,也是專升本市場中最多的類型,山東智博教育是典型代表。而網課平臺,只能算作行業中的補充業務,目前不具備和線下機構全面競爭的基礎。
從競爭的角度看,線下機構的業務模式大抵相同,都是面授、集訓外加網課、直播相結合,和K12較為接近,甚至很多模式上還有K12的影子,比如雙師課堂。
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教培行業廣泛依賴于線下獲客,所以像跨界型的機構,憑借在熱門賽道中積累的線下覆蓋量,能在初期取得拓客上的先發優勢。比如中公一類的知名綜合性職教企業憑借發達的線下教學網絡能在短時間內將專升本業務覆蓋至全國,影響力廣泛。
課程內容方面,教培行業競爭的關鍵在于教育內容與教學方式,這2個因素共同組成了決勝口碑與體驗的業務產品。當前市面上較為常見的課程內容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體系化課程,另外一種是名師化課程。
其中全國性的教培機構一般偏向于體系化的課程,代表為好老師教育,而本土型的教培機構則偏向于名師化課程,如智博教育。
理論上說,從目前還處于地域化招考模式的情況來看,名師化課程在本土競爭上是存在優勢的,一方面是本土名師在當地的知名度高,另外一方面則是對本土的考情學情較為了解,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也因為名師化課程比較依賴于個人,屬于主觀施教,難以復制與把控。面對海量學員,在機構整體施教、交付的層面容易出現課程效果體驗不均的問題,所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當學員吸收與教師風格產出沖突的時候,教學落差十分明顯。典型的例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名師優勢,當前不少機構采取的大班教學,一個名師最高會面對上千人教學,而數量過于龐大加之學員基礎不同,就容易產生教學偏差。
相反,從實際的學員交付角度講,體系化教學通過系統分層次的課程研發,從整體施教層面掌握教學與學情規律,用體系化的教學研發和師資孵化,更容易完成普適性教學任務,相比名師化教學不易出現教學效果不均衡的現象。所以從全國競爭、全國教學的角度看,體系化教學的全國型機構更有優勢。
如今行業競爭逐漸激烈,兩種授課方式都代表著各自機構類型的主要競爭力,想必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升級和碰撞,最終誰更勝一籌還未可知。
教培巨頭小跑進場
專升本大品牌舉旗相抗
自雙減落地后K12偃旗息鼓,教育行業整體投融資比例下滑,超10億的大體量單筆融資已難再現,行業巨頭頹勢盡顯,新東方轉型做起了直播,賣起了農貨。
但全國布局、渴求下一輪增長點的巨頭們,顯然不會放過眼下正在升溫的專升本賽道。新東方業務轉型調整后,就將大學教育列為三大主營業務之一,并在今年的Q3財報會上披露,準備將專升本考試作為重點轉型任務。
據相關消息,早在轉型前新東方就已在重慶等地開展了長達1年左右的專升本業務,如今為了開發增量,則是在全國各地正式推出了專升本課程,包含語文、高等數學、英語、專業課全科全程輔導。
與此同時,專升本領域內的大品牌也在強化本土經營的基礎上,加速全國擴張。
以好老師教育為例,作為全國型的專精教培機構,經由多年的行業經驗背書,目前專升本業務已拓展至全國20多個省份。
在行業教育巨頭和專升本大品牌的雙重作用下,讓如今的專升本賽道正處于一種沸騰的狀態。
當下專升本賽道雖然有潛力但尚未成熟,整體來看企業數量雖多,但有影響力的相對較少。這種市場格局下,新東方的加入無疑給一眾專升本品牌帶來了巨大挑戰。擁有名師效應、明星課程、海量資源與全國教學點的新東方,任意一點的優勢,理論上都會對原專升本機構形成絕對壓制。而且,專升本的獲客模式、授課方式與學科類培訓機構高度相似,其考核的英語、數學、語文等科目可共享教培機構高中階段的教研和師資。
但眾所周知,專升本目前還處于地域性較強的階段,招生、考試內容每個省份都不相同,想要一馬平川的將業務優勢快速輻射全國,即便是新東方也很難做到。
所以新東方也在財報中提出,要針對性的下沉市場,增加市場滲透率。
而反觀具有多年行業經營經驗的專升本大品牌來說,單看市場滲透方面,有先行的時間優勢。如好老師教育在西南區域本土化經營已經超過十余年,以重慶為戰略中心,連續多年占據西南市場份額第一。其次成體系化的三階教學教研模式再加數百家的線下教學點網絡,這讓以好老師教育為代表的一眾專升本大品牌在面對教育巨頭光環時有競爭的資本和底氣。
并且,K12與專升本在實際課程體驗以及師資授課模式上有些許不同。好老師教育在專升本采用的是階段性課程+自主配套的教輔材料,通過小班教學保障教學效果。另外為了追求均衡的教學效果和適合各省份專升本考情的科學教學方式,采取的全職教師團隊和高標準的師資孵化體系,搭配總部教研中心提供本土化的教學方案進行因材施教。
雖然得益于在考試培訓領域多年積累的實力和優勢,新東方等巨頭是專升本市場中的強力攪局者。但受地域考情限制,目前在向專升本過渡的時間里,面對經驗豐富的專升本大品牌還是需要用不少的時間去填補學情與專業上的差距。
當前統招專升本正處于一個發展與變革的時期,百億規模將讓行業未來的競爭進入到一個白熱化階段。到底是巨頭延續神話,還是行業老兵打破局面,目前還有待觀察,但毋庸置疑的是,關于行業教研教學經驗的挖掘與拓展一定是未來專升本賽道的基本競爭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