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粘媽媽不要別人,寶寶在怕什么?
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家長可以發現
請媽媽吃飯。
想睡媽媽
要媽媽去洗手間。
媽媽在看電視。
..
這一切。
沒有一個母親可以缺席。
只看著媽媽,就會不停的撲向自己的懷抱,這是怎么了?看看這哭天搶地的樣子,以后怎么出去啊?
01。
兒童的年齡會產生分離焦慮。
嬰兒剛出生時,獨立意識尚未建立,對每天負責陪伴照顧的我們也是難以辨認的。孩子由2個月大到6個月大,慢慢開始認識媽媽并與媽媽逐漸建立起親密無間的關系,在平常的生活中,孩子會傾向于長時間與我們相處。
一旦親密建立起來,即使你只離開了幾分鐘,寶寶也會表現出悲傷的樣子。由于他們懂得了“無形”,卻還不懂時間的概念,所以每一次分離都搞得生離死別。
據《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所述,分離焦慮通常從嬰兒6個月開始學習爬起,12-18個月的學習步數增加。就像說和走一樣,分離焦慮也是一個需要經歷的階段,但是不同寶寶表現的程度不同。
02。
嬰兒是什么樣的依戀類型?
心理學者Mariansworth曾經做過一項“陌生情境”的實驗,她發現嬰兒會表現出四種典型的依戀:
安全型依戀
嬰兒在母親在場時會顯得很鎮靜,會自己去獨立玩耍,但不時會對母親撒嬌,當母親離開時會很沮喪,情緒都處于適度的狀態。
自相矛盾的依戀
嬰兒在媽媽離開后會出離生氣,但當媽媽回來后,一方面想要親近,往往會以身體接觸的方式表現消極情緒,有一種想把你推開,又想親近的感覺。
逃避性依戀
嬰兒不想與母親接觸,對母親的離開沒有什么反應,比較冷漠。
雜亂的依戀
嬰兒情緒起伏很大,有時平靜,有時哭鬧,母親通常無法捉摸他們的具體反應,但心理學家認為,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最沒有安全感的。
03。
如何避免必然的分離比較容易。
一、不要偷偷摸摸的。
有些母親不忍面對孩子的哭鬧,會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掉,或欺騙孩子“一會兒就回來”,這樣看起來很“有效”,但很不推薦!
心理學者和教育學家反對父母采取類似的方法:雖然我們暫時擺脫了寶寶哭鬧的困擾,但當寶寶反應媽媽不在身邊時,就會感到非常驚慌,他會更害怕你離開,結果越來越粘你,分離焦慮也會越來越嚴重。
二、小型告別儀式。
就算你趕著出去,出門前還是親親寶寶或者向他揮手。道別的時間不要太長,否則可能會引起寶寶的焦慮情緒。試著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方,用同樣的方式和寶寶說再見。每一次離開之前一定要告別。
三、告別時要有堅定的態度。
嬰兒對大人的情緒非常敏感,他會敏銳地感覺到我們的悲傷和悲傷,如果父母的情緒都很不平靜,我們就不能指望嬰兒保持冷靜。當與寶寶道別時,要開心而堅定地說再見,給寶寶一個愛心的抱抱和親吻。
4.履行義務。
用承諾的時間回到寶寶身邊,建立寶寶的信任與信任。孩子3點還是5點都不明白,你可以說是放學、飯前等等。
五、發展獨立人格。
當寶寶正在認真地玩玩具或者發呆時,父母不妨默默地陪在身邊,讓寶寶自己玩或者呆一會兒。不但讓寶寶發現“原來自己玩也能這么有趣!”更為重要的是能鍛煉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寶寶的獨立性格。
6.改善陪伴質量。
優質時間的陪伴,讓寶寶更有勇氣面對分離。當寶寶哭叫時,我們能及時作出反應,多與寶寶進行情感上的擁抱與接觸,微笑,贊美與溝通等等。
也可能是通過家庭聚會,角色扮演或講故事來重復分離的場景。當當真的要告別的時候,寶寶會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接受起來也比較容易。
分離感只是嬰兒成長的一個階段,這個愛依偎母親的小家伙總會長大。也許等孩子稍微大一點,我們還是會想念前幾天寶寶拉我們不放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