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多講尊重教育規律的話題!
教育學一直是個熱門話題。昨日,讀到一篇題為“請不要給孩子減負”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作者對減負的不同看法。此處,我不想就孩子減負問題發表雷同的意見,只想說一句:教育界請少扯那些無用的減負問題,多講尊重教育規律的話題。
教學質量問題的產生,不是由于過多的課業負擔,而是不尊重教育規律。天津市科技學院劉彥辰教授在講解發明創造技巧時說得好,“靈活地運用各種科學技術原理,對于完成一項發明創造是十分重要的。”發散性思維就是像太陽光一樣,向多個方向拓展,是思想開闊階段,是創新思維的第一階段。散亂思維方式主要有想象、聯想、直覺、靈感、逆向思維、橫向思維、立體思維等。我國創造力低下,主要是基礎教育階段不重視發散思維。在創新教育或創造性教育中,這就是“科學技術原則”。把這些“科學技術原理”放到基礎教育中,以各學科課后作業為重點,以發散思維的主要方法為基礎,把它們拓展到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這是教育改革的一項內容,也是新出現在教育領域的教育規律。
在考試中,90分鐘完成100分或120分鐘完成150分(定時定量)的作法不利于發揮學習優生的天賦,也不利于培養出一個年齡層中5%、10%的優秀人才。閱讀和學習不存在資源枯竭的問題,沒有天資知識可以學完。鼓勵孩子多學,是教育界的天職。在社會競爭和體育競賽中,人事考試“時間不定”、徑賽“時間不定”計算成績的方法,就是將這些“科學技術原理”移植到基礎教育中去,發現學生的天賦,發現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又是一種教育創新,是新的教育規律。
在物理學中,力有大小,方向,作用點,這是一種“科學技術原理”。將這一“科學技術原理”移植到基礎教育教學中,認為分析已解決的問題并確定分析已解決的問題的目標代表著思維能力的“作用點”要素;思維方法代表著思維能力的“方向”要素;分析已解決的問題所用的時間代表著思維能力的“大小”要素。發展思維能力或創新思維的方法,不僅包括思維方法的教學,還包括利用“定時不定量”或“定量不定時”計算學習成績的方法抓取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分析所解決的問題,設置目標進行分析解決問題的訓練,從而形成完整的思維能力或創新思維。它是教育創新之一,也是教育新規律。
我們建議教育界在發現影響教育質量的問題時,少扯那些沒有用的東西給孩子減負,多提尊重教育規律的問題,多講尊重教育規律的話題,多從規律中尋找影響教育質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