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IP的適配價值只能用大數據來衡量嗎?
僅僅依靠技術手段來評價文藝作品是不夠的,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以"社會價值"和"藝術素質與經驗"為標準的網絡文學IP影視改編潛力的科學評價體系。
由于網絡文學作品的評價長期以來被技術環節所取代,傳統的文學批評在網絡文學領域被邊緣化,由于網絡小說本身的藝術價值無法評價,其影視改編的潛力自然就不可能被談論。
根據云河最近公布的數據,"尚陽賦"我的小運氣"精神域"我是這樣一個女人暗戀橙色兒子淮南"世界上最美麗的你"這六部在線改編小說進入今年1月前十大播出榜,表明網絡文學仍然是流行影視作品知識產權的重要來源。
傳統文學批評在網絡時代是否被邊緣化了?
李勤的雞腿妹妹永遠是我的白色月光"--網友在網絡劇本"青雨年"下的留言表達了他對這出戲的贊賞。"雞腿妹妹"是原小說中的一個受歡迎的角色,改編成電視劇,并為該劇增添了大量的觀眾粉絲。這表明讀者和觀眾對有趣人物和優秀作品的評價是一致的,將網絡文學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的方向是正確的。
先進的技術手段仍然是基于對人文價值的判斷。
根據中國音像數字出版協會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到2019年末,網絡文學作品累計規模已達2590萬件。這么大的IP存量中一定有寶藏,但單靠讀者訂閱、點擊和獎勵"尋寶雷達"的數據索引顯然是不夠的。"基于大數據和NLP等技術手段的網絡小說評比應運而生。
2019年至2020年網絡文學IP影視話劇改編潛力評價報告"甚至提出了"用公式計算網絡小說IP影視改編潛力得分"--2.89131×0.04687×"人物"+0.03492×"劇情"+0.03392×"個人動機"。該公式通過對網絡文學作品的評分來計算網絡文學作品的正、負值,從而得出網絡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潛力價值,從而為科技進步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評價。通過大數據、自然語言識別等技術手段來減少人工篩選的工作量,或者為傳統的人文評價進入網絡文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業內人士認為,大數據和NLP畢竟不能準確判斷人文價值,例如雙文作品很容易得到讀者的高分和正面評價,但一部以悲傷為主線或悲劇為結局的優秀網絡小說可能會被讀者"拋棄"。孫家山認為,無論技術手段多么先進,這些構成價值取向的"社會價值"、"藝術品質和體驗"等判斷,仍然高度依賴人文領域的專業建議。
此外,互聯網很容易成為情感放大器,有時網民的評級和信息也不客觀。例如,流行的電視劇"女婿"改編自一部網絡小說,在豆瓣上得了7.0分。盡管目前有超過110000的豆瓣用戶參與了評分,但這么多的用戶并不能平息對評分客觀性的爭議。許多支持該節目的觀眾認為,許多人因為對作者的個人不滿而故意得分較低。由此可見,無論是算法缺陷,還是信息標注空間,都會導致大的數據失真,而專業的人性化解釋與評價仍然是在線文本評價系統不可缺少的最高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