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年薪”無法呈現真實生活
最近,多所高校發表了"2020年畢業生素質報告",其中畢業生的工資狀況備受關注,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平均年薪180000元"一經發布,立即引起輿論的關注,并在各種網絡平臺上不斷討論。
如果一個大學生畢業后就能拿到180000元的年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稱贊和欽佩它。如果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年薪能夠達到這個數字,那就更令人驚訝和感嘆了。畢竟,對于一大批已經工作多年的專業人士來說,年薪近180000元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收入,甚至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同時,這些數據也刺激了一些大學生的焦慮。許多外國學生會感嘆道:"這是一所由其他人組成的大學,"我們學校的學生說:"我在阻止學校。"我想像他們一樣堅強。"壓力、困惑,是這些信息中常見的"一邊白聲音"。
根據心理學的觀點,一個人生活中的焦慮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同齡人比較"和"未知未來"。如果兩者疊加在一起,焦慮指數也會飆升。許多大學生仍處于探索階段,對自己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仍處于探索階段。此時,他們面前的畢業生平均年薪數據,以及他們與他人的反復比較,必然會讓他們感到壓力,甚至是自卑情結。
然而,數據的準確性仍有一個問號。該校2020年班有8161名畢業生,問卷的最終有效樣本為3709份,即45%。樣本本身不符合隨機抽樣和分層抽樣的原則。根據相關負責人的說法,一些畢業生沒有反饋工資數據,而一些高薪畢業生則更積極地填寫數據。這樣,這個數字就不能說完全準確。
即使數據真實可靠,也能真正定義畢業生的生活嗎?薪酬不是一個孤立的概念,作為生活中的一種有機存在,它與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工作地點、工作壓力等密切相關,不應作為單一的定量數據加以比較。
目前,數據隨處可見,一切都可以量化,甚至在相親前問:"你能看清楚自己多少?"根據麥克盧漢的觀點,數字作為一種媒介,也構成了我們的思維范式和觀察世界的規模,但不知道這些數據不僅呈現出"真相",而且還驅散了"真相"。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200000元的年收入一定高于三線城市100000元的年收入。答案一定很復雜。
數據作為一種孤立的、稀薄的存在,不可能表現出復雜、多元的現實生活;同時,數據只是"高低"的單向軸,截取了更多樣的選擇和更豐富的追求;在同一數據下,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生活。如果你沉迷于對數字的追求,很容易忽視自己的獨特性和現實需要,這是"數據產生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
就像在就業方面一樣,工資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有些人選擇"旱澇"的穩定,有些人喜歡放松"九到五",有些人想要"體面慷慨"的名聲,有些人加入基層,或者在貧窮的縣和貧窮的村莊扎根,為自己的使命而奮斗,實踐自己的理想。
同一專業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出路,不同專業的發展方向與"金錢場景"不同,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個性、追求和渴望。不要糾結于"畢業生的年薪"這個數字,想想你想要什么,你適合做什么。畢竟,薪酬是可以量化的,但生活是無法量化的,你不是樣本下的任何平均數據,你只是一個獨特的真實自我。到那時,你會發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僅僅是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