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行業70%的新員工來自職業學校
教育部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和技術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員工中有70%以上來自高職畢業生。
2019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計劃":"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具有相同的重要地位。"教育部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基說:"十三五期間,最大的突破是建立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陳自基說,在為國家戰略服務方面,全國職業學校設置了1200多個專業和10萬多個專業點,基本涵蓋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每年培養約1000萬名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員工中有70%以上來自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教育的社會認知度明顯提高。制定和實施"制造業人才發展方針"(2016-2020年),加快制造業稀缺人才的培養。
在服務區域發展上,要實施職業教育東西部協作行動計劃,推進東西部職業院校協作全覆蓋,東西部中職招生協作,職業院校全面參與東西部勞務協作三大行動",已投入1。80億元配套資金和設備。在脫貧攻堅戰中,職業院校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千萬家庭通過職業教育實現了擁有第一代大學生的夢想。一人入職,一人就業,一戶脫貧"已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快途徑。用三年時間,擴大招生300萬人,服務于"六個穩定,六個保障",踢出了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臨門腳"。
十三五"期間,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成為職業教育的基本運行模式。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馬曉明說,近幾年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大力推進專業集團與行業的融合,包括建立特色工業學院,以龍頭企業實現雙重教育。"我們與華為合作,創建了一種"課程與證書共生"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將企業在職工程師的培訓證書和高等職業教育結合起來。解決了職業教育與工業企業發展脫節、教育水平落后于企業標準、教學內容落后于技術發展等問題。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校企合作,形成了一個與科技發展相適應的開放式教育教學標準體系。"馬曉明說:"學生在學校中既有學生的身份,又有企業的深入實踐,具有工程經驗和工程師身份認證。對于企業來說,降低了學生售后服務培訓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
山東教育局黨組書記、主任鄧云峰介紹了山東率先探索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的經驗,關于如何解決"職業教育只能招收低分學生"的問題,"鄧云峰說,山東有許多學生選擇職業學校,超過普通高中和普通本科錄取線,職業教育使學生在就業上有更大的優勢。"
鄧云峰說:"職業教育的最初發展沒有得到重視,在很大程度上,職業教育的發展有一個‘天花板’,最終將是高等職業教育。目前,教育部大力推進和穩步發展職業教育本科課程,構建了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相互聯系的培訓體系,下一步是專業碩士學位和專業博士學位的道路,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