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藏試卷”,“藏貓貓”到底樂趣在哪里?
“明天,學校將迎來本學期的考試,所有試卷都將放在家里!”檢查組就要來了,學校文化墻上還會貼上幾條標語“進入12月后,一些中小學師生全力以赴迎接考試,有的學校甚至停止正常教育教學,再三叮囑孩子“藏試卷”,造假迎接考試。
教育檢查是指教育部門通過聽取報告、實地走訪學校、調查等方式,對學校一年內的工作進行考核。毫無疑問,有安排、有檢查、有考核,但實際情況是,年終檢查結果成為學校年終“成績單”,與學校的獎懲掛鉤。為了迎接檢查,有的學校要求老師通知家長和學生,一律將“不在規定范圍內”的教材帶回家,師生停止教學,自糾自查,要求每個班級出現等級論文才能帶回家。
讓孩子“藏試卷”就是檢查“躲貓貓”教育的終結。在了解了教育督察的時間線后,學校制定了許多例行程序來處理檢查。查到了,工作藏起來了;查到了,工作多了,成了固定模式,微信群成了預測巡視情況的“留言樹”。
讓孩子“躲試卷”也是符合國家減負要求的“躲貓貓”。多年來,人們一直強調減輕教育負擔。教育部門多次禁止教師給學生布置額外的作業,禁止學校為學生額外購買輔導書。然而,在一些地方,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
教育督導是推進教育工作的手段,不是目的。但檢查項目多、內容多,評價方法單一僵化,檢查形式膚淺,不深入。學校迎合了檢查,通過藏拙、露巧、爭名利制造了負擔,不僅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也違背了教育檢查的真正目的,使檢查成為新的形式主義。
教育工作需要通過適當的教育檢查來監督和促進。教育檢查需要了解學校的真實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真正傾聽基層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聲音。同時,可以促進科學教育數據庫的建立。
“捉迷藏”是一個很好的游戲,但不能成為教育檢查的把戲。讓孩子們不再“藏試卷”,要求教育檢查工作實事求是,把孩子們的考試看清楚。孩子們不需要學習“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們的孩子不能耽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