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的未來之路在哪里幫助新生態國際漢語教育
第13屆"中國橋"世界中學中文比賽世界冠軍斯威特是一名加拿大人,但她從3歲起就有了一個中國夢,在一所中文學校學習了12年。她對自己的中文學校的個人經歷越來越多。"現在,我們的中文學校是一個著名的本土品牌,"她說。
對中國學校的學習使我非常渴望中國。這些年來,我和父母去過中國的許多地方。我看到了它美麗的山川,體驗了它有意義的文化氛圍,體驗了它簡單的習俗,感受到了它驚人的時尚和驚人的科技力量。中國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地方,讓我著迷。"最美好的愿望是將來去中國留學。因為那是離我夢想最近的地方。
據粗略統計,約有2500萬人在國外學習漢語,近2億人在學習和使用漢語。甜言蜜語是許多海外華人學習者的縮影。
繼續加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天津師范大學校長鐘銀華說,語言是理解一個國家的最好鑰匙,也是促進人們相互認識、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消除障礙、彌合隔閡、實現精神共鳴、實現雙贏發展、建設一個人類共同未來的社會的重要手段。"當今時代,國際漢語教育有許多工作要做。
實際數據為鐘銀華的判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已有70多個國家將漢語融入國家教育體系,4000多所外國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幾天前在北京舉行的2020年國際漢語教育交流周啟動儀式上,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透露,這套數據從側面證實了國際漢語教育有著廣闊而堅實的基礎。
作為歐洲漢語教育起步早、基礎好、規模大的國家之一,英國近年來將漢語列為中小學外語選修課,列入了英國高考A級考試,并于2016年啟動了"優秀漢語計劃"。計劃到2020年培養5000名能流利使用漢語的中學生。"對英國的年輕人來說,了解中國、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是極其重要的。"英國駐中國大使館文化與教育部長鮑邁秀說。
對于國際漢語教育界來說,2020年是一個充滿新變化的一年。新冠肺炎的突然流行席卷了世界,對各國的教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國際漢語教育也面臨著巨大挑戰。
在疫情的壓力下,國際語文教育教學模式由線下學習向網絡學習轉變,教育生態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會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什么樣的變化,網絡教育能否取代國際漢語教育未來發展的接力棒,這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對于國際漢語教育來說,離線遷移并不是一種好的網絡教育。北京大學華文標準研究中心主任李玉明強調了網絡教育與離線教育的協調,認為網絡漢語教育需要技術支持、教育資源整合、現代教學隊伍的建立、新的教學管理的需要,"良好的協調是非常重要的"。
在在線和離線整合和發展方面,北京語言大學進行了積極探索。據北京大學校長劉利介紹,除了利用中文聯盟等在線平臺將漢語課程轉移到"云"之外,北京大學還舉辦了一系列在線學術活動和文化項目。"同時,我們利用自己的學術優勢,支持許多海外高校的漢語專業建設,并承擔了18000多個課時的合作教學項目。
英國漢語教學研究會會長石麗晶認為,在疫情的影響下,要解決國際漢語教育的影響,需要很大的創造力。例如,英國許多學校都開展了項目式學習方法和任務型教學模式等,這是一種積極的探索。例如,國際漢語教師能否與計算機和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合作,將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教學中?"但她還強調,不僅要想出應急解決方案,而且要從長遠的角度考慮,"考慮到國際漢語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未來五、十年或更長的時間里,我們需要我們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