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榮譽
教育部近日印發了《關于正確認識和規范使用高校人才職稱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上“永久品牌”標簽,完善人才職稱退出機制,培養和扶持并舉各類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職稱向學術性、榮譽性回歸,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和同類人才創造力。
近年來,教育系統以實施人才計劃為牽引,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推動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由于人才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和改革措施的落實,“唯帽子”問題依然存在,需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以克服。
正確理解人才職稱的內涵,正確認識人才職稱獲得者的使命和責任教育部近日印發了《關于正確認識和規范使用高校人才職稱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為目標,貫徹落實新時期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推動人才職稱回歸學術和聲譽本質。
如果不給人才貼上“永久牌”的標簽,首先要解決“怎么看”的問題。據教育部人事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人才稱號是對人才期刊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它不是人才的“永久品牌”標簽,也不是劃分人才層次的標準。優勝者不享有學術特權。授予和使用人才稱號的目的是賦予人才榮譽、使命和責任,樹立人才成長標桿,激勵和引導人才,強化人才使命。
為強化高校人才稱號獲得者的責任和使命,引導廣大人才立足崗位、履行職責,《意見》還從加強崗位管理的角度對高校提出了要求:加強人才職稱獲得者的合同管理,建立健全中期績效報告、任期考核制度和重要事項報告制度,并提出要完善兼職和兼職薪酬管理制度要加強對人才“雙聘”、“多用”情況的監管,完善人才職稱退出機制,實現人才計劃可進可出。
《意見》從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的角度,強調對各類人才要一視同仁。高層次人才不應等同于人才頭銜的獲得者。不能把人才職稱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人才隊伍建設的成效,不能簡單地以獲得人才頭銜的人數來衡量。
從高校人才頭銜獲得者的角度,強調教師是第一身份。要牢記為黨和國家育人的使命,把落實德育這一根本任務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堅持自主創新、自力更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加強價值導向,堅持精神追求,勇于擔當,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努力成為愛國主義模范,創新、求真、奉獻、協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