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焦慮怪圈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提到,家庭教育的第一個關鍵詞是"焦慮"。2018年,她所在的北京師范大學發布了一份題為"全國家庭教育調查"的報告,對全國近200000名四、八年級學生及其班主任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八年級的學生都認為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成績有很高的期望。45.9%的四年級學生認為他們想進入班級的前三名,42.7%的八年級學生認為他們的父母希望進入班里的前十名。
我們的父母總是認為他們的孩子能學好!毫無疑問,這個起點是父母之間的爭斗,但問題是,當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學習,在他們的學習中"出類拔萃"時,我們的孩子可能會變得"不正常"。"邊玉芳說。
中國青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從事青年研究近三十年,孫云曉感覺很像扁玉芳,他談到家庭教育,想到"童年恐慌"。
許多年前,孫云曉打了個電話:提防童年的恐慌。他說,童年的恐慌使生活難以成長,甚至扭曲甚至毀滅。在孩子們的"童年恐慌"背后,其實就是"父母的恐慌"。
他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對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希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優質教育,但不同的家庭,對素質教育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一些家庭教育也走了同樣的道路,陷入了對家庭教育的"學校"和"知識"的誤解,導致家庭成為學校,父母成為教師,注重學習和技能。
這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務。"孫云曉說,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一個孩子的出生需要知識教育和生命教育,只有把這兩種教育完全結合起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造就一個健康、和諧、發達的孩子。
那么,為什么家長們如此關心孩子的學習而如此焦慮呢?一些人認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一些學校教師將一些批改作業和教授孩子知識的任務"傳授給家長。父母在一天的辛苦工作和疲勞之后,不得不面對他們的孩子和"繁重"的家庭作業。他們不可避免地會精疲力竭和焦慮。
但扁宇芳認為,父母對子女的學習如此焦慮和擔憂,是因為他們擔心孩子將來無路可走,他們總是認為子女學習越多,學業越好,將來成長也越好。
深層次的原因是,父母不了解子女成長的規律,不了解子女發展的哪個階段、學習的哪個階段、不學習的階段、不了解子女的成長需要,也不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