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對年輕人就業的影響有限
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意見》提出,逐步推遲法定退休年齡。這一表述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如何推遲退休?會影響就業嗎?經濟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相關負責人和行業專家。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一位負責人介紹,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歲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確定的男性60歲、女干部55歲、女職工50歲的法定退休年齡,70年來一直沒有調整。
專家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的顯著變化,人均預期壽命顯著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現行的低退休年齡已不適應當前的經濟社會環境。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實施逐步推遲法定退休年齡,是實施積極人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十四五”規劃和長遠目標建議中的重要任務2035年。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沖擊,提高退休年齡已成為世界各國社會保障改革進程中普遍采用的改革手段。
推遲法定退休年齡會不會加重就業難?有些人認為老年人不退休就不能就業。但事實上,勞動力市場并不是絕對的一對一的關系。據相關專家介紹,從就業結構來看,部分崗位未來會影響青年就業,但影響有限。
“推遲退休對就業有一定的擠出效應,但效果并不顯著。因為老年人和年輕人有很大的不同。青年人的就業機會更多地依賴于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因此,延遲退休所占據的工作并不能完全取代年輕人的就業機會。此外,中國每年有數百萬退休員工。與7億多勞動人口相比,進入延遲退休行列的勞動者并不多。”李長安說。
另一方面,延緩養老基金的實施,不利于養老集團養老金水平的提高。
有人擔心,實行延遲退休不是因為養老金不夠嗎?對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國家的初衷和使命,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也是養老保險工作的“底線”和“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