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與黃河生態經濟帶哪個科研成果最好?
長江經濟帶和黃河生態經濟帶的科研成果如何?12月11日,由國家科技圖書館主辦、中國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承辦的國家科技圖書館“長江經濟帶綠色增長趨勢如何”,“國家科技支撐國家重大戰略信息服務成果研討會暨會議”發布了武漢市文獻信息中心撰寫的《2020年計量評價》和《長江經濟帶與黃河生態經濟帶科研績效比較分析》報告中國科學院NSTL項目承辦單位。
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主任彭一奇介紹了長江經濟帶與黃河生態經濟帶科研績效比較分析的情況,運用文獻計量、定量分析和信息研究等方法,揭示了長江經濟帶、黃河生態經濟帶及其省區的地位和影響。為黃河生態經濟帶的戰略建設和我國各地區的科研布局和協調發展提供了客觀的數據支持。他們分析了這一領域的科學技術發展、重要成果的情況和學科研究的活力。
“長江經濟帶和黃河生態經濟帶發表的總體論文,以及國際合作的影響,都呈現出非常積極的上升趨勢。黃河生態經濟帶的研究規模和影響的增加都大于長江經濟帶,說明兩個地區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反映出我國基礎研究正朝著區域平衡的方向發展,對未來有利全國科技實力的提高,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現象。”馬云表示。
馬廷燦指出,長江經濟帶和黃河生態經濟帶的學科結構比較相似,兩個地區發表論文量較大的學科是化學、工程、材料科學、臨床醫學等,從區域的角度看,這兩個學科是兩個地區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與黃河生態經濟帶的生物學相比,長江經濟帶對論文的影響相對較高。在黃河生態經濟區,數學、地球科學、動植物科學都比較發達。
“長江經濟帶和黃河生態經濟帶對論文規模的影響不同。長江經濟帶的具體省份明顯領先于黃河生態經濟帶。具體而言,近十年來,江蘇、湖北、山東、陜西、湖南、四川、河南等省的研究規模顯著增加。不過,馬廷燦說,上海和甘肅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
與會專家根據《長江經濟帶與黃河生態經濟帶科研績效對比分析》報告認為,報告內容詳實準確,分析數據和結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長江經濟帶和黃河經濟帶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專家指出,長江經濟帶與黃河經濟帶科研績效比較分析需要不斷開展,分析的角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拓展,區域經濟程度等分析維度也有待進一步拓展,要提高產業結構、人口規模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挖掘兩個經濟區在科研產出和學科布局上的差異。
彭一奇介紹,《2020年長江經濟帶綠色增長態勢監測與評價》報告構建了長江經濟帶區域評價綠色增長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從四個維度闡釋了這些關系,全面監測分析長江經濟帶綠色增長態勢,幫助區域相關決策者了解現狀,明確問題,優化政府政策,為區域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提供信息支持和重要參考。
在《長江經濟環境監測報告》研究員孫玉玲看來,長江經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在《長江經濟環境監測報告2020》中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