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化出國留學,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它
在《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9年)》中,中小學生出國留學成為報告的重點之一。中小學生已經出國留學好幾年了。這一趨勢不僅表明了家長不計財力、物力培養孩子的決心,也表明家長希望孩子能盡快融入國外生活,適應東道國文化,同時也表明家長希望孩子能增加進入國外名校的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平臺。但盲目地提前孩子出國留學的年齡是不合理的。
一是親屬關系的冷漠和疏遠。所謂“新空巢家庭”,是指子女在國外留學、父母在中國工作的家庭。在中國,血緣關系和血緣倫理積淀深厚,形成了緊密的血緣關系。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決定了他們崇尚自由和獨立,而相對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也使得父母不依賴子女。在一個孩子需要父母陪伴、關愛和引導的年紀,遠離親人對雙方來說都是情感上的遺憾。
第二,邊緣化帶來的社會障礙。中國兒童從小就生活在中國文化的環境中,當他們遠離土地時,他們不得不面對陌生的文化環境。對于心智尚在成長和出國留學的中小學生來說,他們不容易融入當地學生的社交圈,這將導致社會障礙等一系列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孩子們低齡出國留學時,他們在中國的社會化學習才剛剛起步。突然間,他們的學習轉移到一個陌生的西方環境,這可能會阻礙他們的社會化。
第三,個性和潛能的發展難以挖掘。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面對頭痛、腦熱等突發性疾病,他們只能選擇自己解決。如果身體疾病只是暫時的痛苦,那么在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中小學生不能及時得到親人的正確引導,就會出現問題。另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身的個性發展和潛能發展是充分發揮人才素質,使其成為未來個人發展動力的關鍵。中小學生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缺乏適當的引導,往往耽誤了最佳時機,使孩子在個性和潛能的發展上走彎路,甚至喪失了靈性。
第四,文化認同的弱化。青春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潤物無聲的滲透。然而,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文化認同和世界觀的形成,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因此,出國的年齡越低,一個人的民族文化基礎越淺,文化身份的培養就成為無水之樹,無根之樹。
從這個角度看,中小學生出國留學情況的出現,往往是由于過度放大了留學可能帶來的早期適應的好處,忽視了家庭對孩子成長更為重要的關愛,忽視了由此帶來的身心負擔通過文化障礙,避免了兒童個性和潛能不能得到有效及時開發的弊端,并低估了文章差異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孩子出國留學也許是件好事,但選擇出國的年齡至關重要。在中小學,青少年應該扎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接受五千年文化遺產的滋養,然后在翅膀逐漸豐滿時翱翔于世界各地。可以說,越是民族,越是世界,擁有豐富中華優秀文化底蘊的學生就可以馳騁于世界潮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