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是什么樣子的?聽這些校長說
12月15日/PRNewswire Asianet /質量的提高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比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對于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高質量的內涵?如何同時創造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學校、家長和社會應如何形成合力?
日前,在第十一屆新華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會議"上,北京第四中學校長馬靜林、北京師范大學附中校長王力平、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中學總校常務副校長周建華和清華大學附中副校長杜玉珍舉行了"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使命和選擇"的圓桌對話。"新華社教育中心內容主任尚良主持了圓桌會議。
如何理解高質量的內涵?多元化和全面發展是關鍵
優質教育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價值追求,不應該是簡單的應試教育,而應該是素質教育,不是簡單的智力教育,而應該是‘五教育’。馬景林認為,對學生來說,高素質教育應該給他們更廣泛的選擇平臺,為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發展的可能性,讓孩子們有他們可以展望的未來。
王力平認為,所謂的高質量發展,并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是‘一千人’、同質化的,而是每所學校都充分激發了育人的活力,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育人特色;"在她看來,高質量發展的狀態是:"雖然不同的學校以不同的形式和渠道培養人,但到頭來,我們的孩子們可以全面發展,學習他們所擁有的東西,并在未來找到他們喜歡的某一領域的工作。這種工作不僅能使他們自立,而且能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高素質,不是對某些人,而是對所有學生,為學生的發展創造和建立盡可能多的平臺,使每個學生都能脫穎而出。"杜玉珍還認為,學校應該堅持特色發展的道路,在教育理念、培訓目標、課程、學習方法和評價方法上都可以多樣化。高質量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杜玉珍強調,我們培訓的人首先應該是身心健康的,就像"0"面前的"1"一樣。
周建華說,從學校內部,協調發展高素質的教育目標,高素質的麗都人,高質量的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以及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都能促進學校的高質量發展。
好人去學校教我們所期望的好人。
馬景林說,在提高教育質量的過程中,教師隊伍建設是最重要的把握之一,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他強調,教師應注重自身的專業發展。"教學必須閱讀、閱讀相關書籍,然后提高對教育現實中問題的認識,同時可以回到書本,回到理論學習,然后再實踐。此外,他強調教師應該有責任感、研究意識、新技術意識和對未來的意識。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王力平強調"要釋放教師群體的活力",首先要尊重教師的專業精神,尊重教師,傾聽教師的聲音。其次,要了解和尊重教師發展的差異。教師成長階段包括適應期、快速發展期、成熟期、高原期和再發展期。"教師在不同階段的需要是不同的,我們給他生長所需的養分應該是不同的。學校應該給所有教師一定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很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畢業生都成為了中小學教師。周建華認為,這些老師招進中學后培養更重要。學歷只是一塊敲門磚。踏入中學校門后,他們要扔掉這塊磚頭,和其他老師一起歸零,回到同一起跑線上。周建華認為,要構建由三個圈層組成的教師培訓生態。中間是學校制度,這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推力。最內層是教師個體系統,是教師發展的內力。他強調,反思對教師來說很重要,要注重創新實踐,讓他們體驗職業的快樂。在他看來,教師最大的幸福來自于課堂,新教師要"站在課堂上",骨干教師要"站穩課堂",專家教師要"頂得住課堂"。"。
目前,教師隊伍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許多新教師來自綜合性大學,廣泛的師資隊伍更有利于學生在全方位甚至潛移默化的影響。"杜玉珍說,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將專業與學生聯系起來,充分發揮專業專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她主張培養研究型教師,特別是在新教師中提倡微觀研究,使教師能夠把課堂上遇到的真正問題轉化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