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是偽風口嗎?
電子商務直播后,"社區團購"可能是最近互聯網行業的熱門詞。如今,京東、pinduoduo、美團、滴滴、阿里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推出社區團購業務。可以說,新冠肺炎的疫情是社區團購興起的助推器,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了網上消費的習慣,進一步推動了社區團購業的發展。
據前一份報告,2019年中國新鮮電商市場達到2796.2億元,比上年增長36.7%,預計到2023年將超過8000億元。巨大的市場空間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選擇發展社區團購的重要原因。此外,互聯網平臺還考慮到收入的持續增長和流量的增長,因此開辟新的市場空間已成為一種重要的選擇。從目前互聯網平臺的運行來看,"老三"基本上已經被采用了:快速組建一支隊伍圍著馬跑;通過價格補貼的方式,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顧客,加快市場培育;競爭對手不僅要搶生意,還要高工資"搶人"。
然而,在看似火爆的社區團購背后,仍有一些隱藏的擔憂。在一線和二線城市,居民購物已經很方便了,無論是大大小小的超市、蔬菜市場,還是社區的零售商店,都可以提供生意興隆的生意,其服務半徑往往只有幾公里。除了現有的新鮮電子商務外,一些傳統的大型超市近年來還推出了"在線訂購、送貨上門"等新服務。對于用戶來說,這與社區團體購買商業服務的形式并沒有太大的不同。這意味著許多用戶選擇社區團購,這可能主要是由于目前的低價促銷所吸引。然而,補貼效應不能持續很長時間,一旦補貼減少,這部分對價格敏感的用戶可能會丟失。
現實中,社區團購的主力軍主要是"阿姨",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對新鮮的選擇比較挑剔,非常關心新鮮的新鮮、外觀等,一旦這些指標不符合預期,可能會引起回報的抱怨;同時,新鮮產品的質量很難,容易受到氣候、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損失率偏高,這也是過去新電子商務流失的主要原因。
針對這一問題,社區團購平臺采取的策略是,商品的供應直接由用戶附近的蔬菜市場提供,這樣就會出現新的問題:蔬菜市場以其同等價格而聞名,但運輸新鮮人力和其他投入必然會增加社區新鮮食品的成本。
當然,與以前的新鮮電子商務相比,社區團購采用了團購模式,試圖通過批量團購降低邊際成本,降低終端用戶手中的價格。但是,與以往全國團購用戶相比,社區團購受地域范圍和供給因素的限制,無法實現如此大的批量購買,價格幅度不能太低。
因此,在價格、新鮮蔬菜質量、服務成本、損失率等方面,將成為社區團購業務不可回避的考驗。另一個考驗是,社區團購模式除了價格低廉的促銷外,沒有傳統采購模式和新鮮電子商務模式的諸多優勢,因此,社區團購是否會成為一種"假風口",我相信很快就能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