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里跨界課:英語課學地理 語文課講生物
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喀什山區最潮濕的地方是乞拉彭茲一篇英語閱讀文章已經成為學習世界地理的好材料。日前,地理老師和英語老師在人大附中通州校區共同打造了“氣候”課程,為學生帶來跨學科的全新體驗。
跨學科教學、文本分析、理解極端氣候的英語表達在英語教師高卓群的帶領下,課堂正有序推進。隨后,一場小組互動將課堂推向高潮。學生們變成了東道主、當地居民和政府官員,在氣候變化論壇上探討極端氣候的原因和影響。”今天的論壇還特地邀請了氣候專家為我們做了專業解讀,“掌聲過后,地理老師王子怡以‘氣候專家’的身份出現,從地理位置、氣候類型等方面分析了極端氣候的成因。
“這種跨界車太新了!”課程結束時,學生們仍沉浸在這種新奇的事物中。當然,跨學科整合的初衷并不僅僅是新的。全國人大附中通州校區書記、常務副校長許良云介紹說,在新課程、新教材中,同一知識點不時出現在不同的教材中。”對一些學生來說,他們可以很好地理解;但是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他們會覺得分散在不同的學科中,我們學校的知識點非常混亂,無法相互聯系。”在此背景下,學校鼓勵各學科教師進行創新合作,使相同的知識在不同學科之間流動。目前,跨界勘探已覆蓋所有學科。比如,學生可以在英語課和物理課上學習生活中的靜電,在生物和化學課上揭開碳酸飲料的真面目,在今后的數學和化學課上尋找生活中的酸堿指標,學校還將對“跨界合作”的案例進行梳理,形成示范。
多學科教師一起上課
它不僅是通州校區的人大附中。在新課程背景下,多學科教師成為許多學校的“新時尚”。例如,在北京二七中學,由語文教師和生物教師共同教授的實用多文本閱讀過程與方法的課堂,最近在校級公開課上展出。據學校介紹,以實用的語文多文本閱讀為突破口,旨在培養學生從文本材料中提取和總結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將這種閱讀方法和思維能力轉化為生物科普閱讀信息提取。在惠文中學建筑藝術選修課上,美術、生物、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教師攜手帶領學生為野鴨營造一個完美的居所。
北京教育科學院課程中心二科主任姜峰表示,在知識融合時代,跨學科融合可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和常態。跨學科融合在節省課時、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更深刻地理解跨學科教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