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中國的復興是強大的、可親的
庚子年臨近歲末。這一年,我們有強烈的風險感、沖擊感和加速感。可見,在百年未有的巨變之下,世界歷史正處于分水嶺和轉折點。中國需要做包括心理學在內的一系列準備。其中,以中國的眼光重新審視和把握世界各種力量的構成和變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聯軍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歷史的大勢。《華爾街日報》最近的一篇文章明確強調了這一點。文章認為,雖然中國正在復興,但它是“孤獨的”。當然,這種孤獨并不是中國武俠小說中“孤軍奮戰”的本意,而是中國“另類”、缺乏朋友的論調。這種充滿強烈酸味的主觀臆斷,折射出西方一些人對中華民族復興步伐的焦慮。根據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的最新調查,“近20年來,大多數美國人第一次認為,作為世界大國,中國的發展嚴重威脅著美國。”
在一些西方學者看來,冷戰結束后,整個世界似乎成了美國的勢力范圍,資本主義統治著美國。然而,今天,中國在世界權力結構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與30年前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在西方一些學者看來,權力轉移的過程必然帶來“勢力范圍”的重構。事實上,所謂勢力范圍是一個與霸權和殖民有關的概念。可以對中國人說,西方把中國和勢力范圍聯系起來。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歷史總的表現為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不斷奮斗和犧牲的過程,這是對西方企圖把中國納入勢力范圍的拒絕和抵制。蘇聯解體后,在世界社會主義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谷的情況下,中國也在堅持和支持社會主義根據地。這可能是中國對“勢力范圍”一詞最接近的理解。
這項準備工作需要充分吸收“三個世界”戰略思想的有益營養。上世紀70年代,從當時的國際形勢出發,毛澤東把美蘇視為第一世界,把日本、歐洲、加拿大等“中間派”視為第二世界,把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亞非拉國家視為第三世界。這種將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文化傳統有機結合的思想遺產,仍然是我們對當今世界力量構成和變化的科學工具的認識和把握。其現實意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堅持超越兩極思維和“西方中心主義”,思考和把握國際關系和世界強國格局的變化,堅持第三世界成員的自我定位,奉行與第三世界國家相結合的優先原則;第三,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追求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我們需要增強主體的主動性,努力建構和鞏固確定性。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中國自己的事情為中心,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換言之,中國如何處理與世界的關系,如何贏得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支持,主要取決于如何正確認識自己,處理好自己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永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戰略決心。另一方面,“美德不是孤立的,必須有鄰居。”。“一帶一路”就是“沒有一個國家擅長正義,另一個國家是正義的”。我們堅定地站在價值的制高點,交朋友,交好朋友。我們不需要大哥,只需要大國的思想,就要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合作,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毛澤東認為,這兩個方面的有機統一,就是要使中國成為一個大國,使人民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