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戰屢敗的SpaceX揭示了馬斯克及其背后的科研力量
11月15號是美國宇航局(NASA)稱之為"載人航天新時代的發射"的日子--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搭載4名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這是SpaceX首次正式進行商業載人發射,同時也讓美國在航天飛機退役后擁有了自由往返太空的能力。SpaceX再次引起國際輿論對其科研實力的廣泛關注--盡管其創始人馬斯克通常足以"博眼球",而身兼特斯拉CEO的他被譽為現實版鋼鐵俠。作為公司的核心和靈魂,馬斯克身邊有一群技術精英,用外媒的描述,其團隊快速的反應速度,全員參與研發討論的熱情,日夜鉆研屢敗屢戰的SpaceX的成果。
這是他那種能和麝香合作的人。
談到SpaceX的成功,必須提到的是,該公司推進部門的首席技術官湯姆·穆勒(Tom Muller)是該公司的頭號員工。穆勒曾在美國著名的湯普森-拉莫-伍爾德里格公司(TRW)工作了15年。TRW在航空航天、電子、汽車等多個領域開展業務,開發了許多航天器,最著名的產品是阿波羅登月動力系統。
在與馬斯克會面之前,穆勒逐漸感覺到,他對發動機設計的許多想法沒有空間做TRW的日常工作,根據大眾機械(Volkswagen Machine)網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為了滿足自己的"創新靈感",他開始制造自己的發動機,把它們裝在飛機機身上,并與反應研究俱樂部(RSS)的其他成員一起在莫哈韋沙漠(Mojave荒漠)發射。RSS是美國歷史最長的業余火箭俱樂部,它的許多成員都是定期在洛杉磯會面的航天公司的雇員。
自2001年下半年以來,穆勒利用工作夜和周末開發自己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首先在他的車庫,后來搬到朋友的倉庫。這臺發動機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業余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重80磅,產生13000磅推力。2002年初,穆勒在倉庫遇見了馬斯克,馬斯克看著發動機,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你能造一個比這個更大的嗎?"之后,穆勒加入了SpaceX。據說馬斯克在那個時候找了很多人尋找火箭設計師,他很欣賞穆勒在制造和測試火箭發動機方面的經驗和他過去的工作經驗。在TRW期間,穆勒主持了TR-106發動機的開發,這是一種超推力、低成本的液氧液氫發動機。
洛杉磯時報"說,肖特韋爾在埃爾塞貢多航空航天研究中心工作了10年,期間她寫了數十篇論文,主題包括小型航天器的概念設計、航天飛機的整合和再入飛行器的操作風險。1998年,她還擔任一家低成本火箭制造商的太空系統部門主管。2002年,在幾分鐘的交談之后,馬斯克決定讓肖特維爾擔任業務發展副總裁,成為SpaceX的第11名雇員。
肖特維爾是將SpaceX從破產邊緣拯救出來的關鍵人物。2008年8月,在SpaceX的第三次獵鷹1號運載火箭試飛失敗后,馬斯克面臨崩潰。當時,肖特維爾向客戶解釋說,他們的發射是成功的,他所要做的就是修理一只獵鷹1號,并花一些時間在第二級火箭的分離上。次年9月,這項試驗取得了成功,去年12月,徘徊在生死邊緣的SpaceX獲得了NASA的合同。馬斯克隨后提拔肖特維爾為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沒有她我們不能這么做。"馬斯克曾經這么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