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神木:產業扶貧“挑大梁” ,麟州遍開,使得民眾富裕起來
神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拼勁兒被激發,緊抓穩定脫貧關鍵抓手,牽住產業發展“牛鼻子”,為貧困戶打造產業扶貧項目,變“輸血”為“造血”,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貧困群眾穩定持續增收。三年來全市累計投入產業發展資金2.57億元,實施產業項目201個。
西寨村展新顏
黨建引領 筑牢扶貧“強堡壘”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神木市不斷創新機制,夯實攻堅責任。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長的“雙組長”領導機制,負責全市脫貧攻堅綜合協調和研究制定推進脫貧攻堅的政策措施。設立產業脫貧辦、就業創業脫貧辦、生態脫貧辦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協調組、資金保障協調組等“十辦三組三保障組”部門體系,建立市級領導包抓、部門包扶、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和由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包村干部、村兩委組成的“四支隊伍”駐村幫扶貧困村的機制,實現了貧困村、貧困戶幫扶全覆蓋,探索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落實、人大政協監督、十辦三組三保障組協同推進、四支隊伍合力攻堅”的工作機制,為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保障。
脫貧戶發展養殖產業增收致富
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枝。神木市堅持抓黨建,爭脫貧,抓貧困促黨建,注重統籌協調公共資源和廣泛調動社會資源,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提高脫貧攻堅成效。要以增強基層組織力量為目標,建好建強黨支部,全力推動村 "兩委" 主要負責人 "一肩挑",讓懂經營,善管理,創新意識強的致富能人進入村 "兩委" 班子。發揮村黨支部和黨員的帶頭作用,同心同德謀劃產業發展,形成干部帶頭,黨員示范,爭先恐后的良好局面,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村支部結合扶貧資金,通過土地流轉、招商引資、發展特色養殖業等措施,按照 "村支部 + 合作社 + 貧困戶" 的發展模式,探索形成多渠道、多類型、多元化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振興農村資源,激發貧困人口脫貧的內在動力,以工業和集體經濟的保障使貧困人口脫貧。不斷提高窮人產業的造血功能,使扶貧產業持續發展。到目前為止,24 個貧困村莊都已被列入名單,9249 個貧困家庭能夠以高質量脫貧。
產業扎根于促進收入增長長期保持準穩定
產業的發展既要適應當地的 "水土",也要適應當地的 "地方"。近三年來,神木市巧妙地解決了工業扶貧的 "方程式",始終把工業扶貧作為重中之重,加強了抓一拳的措施,通過政策扶持、項目驅動、技術支持、產權制度改革等措施,不斷增強了貧困人口的內在動力,以確保貧困人口穩步脫貧。
小糧食也是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的 "大工業"。
村集體經濟是產業扶貧的有效抓手,能有效促進脫貧攻堅和反貧困回歸。魏米村集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成為貧困群眾增收的 "跳板"。基于此,神木市以 "三變改革" 為抓手,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 "助推器",完善長效脫貧機制,通過統一經營,產業分紅,勞務收入等方式,積極發展能夠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并帶動貧困戶通過統一經營,產業分紅,勞務收入等方式逐步脫貧致富。"。
同時,神木市在全面完成貧困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通過培育 "資產經營型","資源開發型","產業主導型","服務創收型","合作共贏型" 等多種發展模式的集體經濟,加大對貧困村,低收入村集體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支持貧困群眾以土地林地等資源經營權,勞務技術,訂單購銷等形式入股合作社,龍頭企業和集體經濟組織,以 "保底收益 + 按股分紅" 的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形成規模化山地蘋果,小雜糧種植,蔬菜大棚,養羊,養牛等特色種養業。實現了扶貧產業興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局面。據了解,2019 年,神木市 24 個貧困村人均集體經濟收入 15 萬元以上。"。
鞏固和提升工業扶貧的深度與精品
工業扶貧是鞏固消除貧困成果,建立強有力的反貧困防線的一項重要措施。今年以來,神木市重點發展主導產業,深入發展產業,從本質上講,走上了精益求精的步伐。積極推進光伏扶貧、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新課題帶動、貧困家庭自主培育的 "三帶一己" 產業扶貧模式,使工業扶貧 "準確、穩定、穩定"、"長期持續"。2020 年,全市共安排扶貧項目 192 項,其中工業扶貧項目 61 項,鞏固和提高扶貧質量和成效。
林州初冬,樹葉飄落,土地金黃。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射到廣袤的黃土地時,光伏產業可以幫助農民增收,產業可以精準選擇、深入人心,從而穩步脫貧。神木市在有條件的貧困村實施了“一村一品示范村”、“農業示范園”等建設項目。建成 4 個產業示范園區,實施山蘋果工程 8550 畝,打造“國香神木”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制定鼓勵新業戶增加貧困戶收入的激勵措施;繼續實施“引進畜牧、收購”農機工具方面,新界“三補一獎”扶持政策“放棄”補貼和“養殖獎勵”補貼,在土地流轉、土地整理、土地深松等方面給予優先補貼,并按需提供化肥、種子等農資。
神木市立足資源優勢,實行產業扶貧到人、效益到戶。在產業到戶實施方面,神木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開展農業技術服務活動,并充分利用農村“土壤專家”和農業技術專家等資源優勢,切實加強對扶貧產業的指導和服務。聘請貧困村高素質專業農民、創業致富帶頭人、當地專家、駐村團隊成員、農業企業負責人擔任指導員。今年重新招聘農林牧業技術人員 150 人,組建 10 支技術服務隊,為有技術需求的貧困產業戶提供全方位、多方位的技術服務。每個貧困村配備 3 - 5 名技術人員,每個工業貧困戶配備 1 - 2 名技術人員。實行掛牌現場指導,將有效解決貧困戶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2020 年,通過現場、電話、微信等方式開展技術指導 1700 余次;對今年享受三輪車購置補貼的 42 戶貧困戶開展了操作技術和安全知識專項培訓;培訓行業扶貧致富帶頭人 79 人次。實現技術干部聯系貧困戶、技術援助 110、技術推廣培訓“三全覆蓋”。
三年來,神木市為貧困戶引進羊、牛、豬、雞(頭、毛)1.5 萬余只,購置農機具 1177 臺,新建谷倉 4.5 萬平方米,落實補助資金 3566 萬元,惠及 2600 多戶貧困戶。大力發展棗、揚子、小雜糧、中藥材等優勢農業產業,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支持力度,推進“雙育雙育”,深化“國香神木”公共區域品牌建設。
強化產業鏈,提高農業質量效益,農民增收致富,在消費扶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神木市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機制創新”的原則。實施鼓勵政府機構帶頭參與、搭建綜合服務平臺、動員社會力量、發揮“互聯網 +”效應等消費扶貧措施,穩定貧困人口增收渠道,實現生產和消費端的“雙贏”。
按照“村集體 + 專業合作社 + 貧困戶”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農產品產銷對接工程”,引導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積極開展訂單養殖、產銷對接等工作,要做到:充分發揮市農業產業發展公司的主導作用,通過優質農產品產銷、大禮包促銷等措施,搭建當地企業農產品購銷的橋梁,幫助農民增收,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等措施,將更多藏在山里的優質農產品推向市場,創造利潤;舉辦紅棗節、西瓜節、文化旅游節等節慶活動,擴大城市規模,宣傳展示當地特色農產品依托社會扶貧網絡的平臺作用,進一步動員群眾組織、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積極參與脫貧攻堅。這項消費扶貧措施旨在使各類特色農產品走向市場,進入各大超市,支持扶貧產業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的特色產業扶貧項目在神木市遍地開花,為脫貧攻堅戰注入了“源頭活水”。在小城鎮和鄉村,圍繞產業鏈延伸和補充鏈條,小雜糧、西瓜、中藥材、豬、牛、羊、雞、鵝等特色種植養殖業取得較大成效;到產業基地和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區,圍繞三次產業融合,貧困企業“強身健體”,提升扶貧能力。神木市演唱了一首新時期扶貧攻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