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了星系合并殘差Mrk 212中的雙核粒子
作者利用卡爾·詹斯基(Karl G.Jansky)的超大型陣列(VLA)和升級的巨型儀器射電望遠鏡(UGMRT),在多個波長上觀察了名為Mrk 212的星系合并殘基。10月28日在arxiv.org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進一步闡明了這些殘余物的性質和性質。
銀河融合在星系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規模的合并甚至可以改變母星系的形狀,并以全新的形式形成物體。
觀測表明,星系合并過程中的氣體流入可以引發超大質量黑洞(SMBH)的積累,從而將它們轉化為活躍的星系核(AGN)。當兩個SMBH同時被點燃時,它可能形成一個AGN對。如果兩個AGN之間的間隔小于326光年,它們被稱為雙星AGN。如果間隔更大,天文學家稱它們為雙AGN。
在約3.22億光年的光度距離下,mrk 212是一個星系的合并殘留物,其兩個已知的射電源與兩個名為s1和s2的光核相關聯。這兩個核之間的預期分離距離估計約為18250光年,因此它是雙AGN候選星系。
由印度班加羅爾印度天體物理研究所的KhatunRubinur領導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使用VLA和uGMRT對Mrk 212進行了深入的射電、光學和紫外線觀測。監測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確認該天體的雙AGN性質,并對這一源特性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天文學家在論文中寫道:"我們對合并后的銀河系Mrk 212進行了多波長研究,它有兩個光學核S1和S2,估計間隔約為11.8英寸或6 kpc。
VLA觀測顯示與S1相關的雙無線電源和與S2相關的緊湊無線電結構。VLA圖像還顯示了8.5GHz的擴展無線電結構,該結構距離S2光學核只有一個弧秒,其光譜指數相對平坦,被認為是一個緊湊的核。
研究人員發現,S1的總范圍約為2445光年,其平均光譜指數為-0.81。這些特性意味著S1類似于緊湊型對稱物體(CSO)。
根據這項研究,S2的光譜中有一條緊密的射電核和AGN發射線,這表明S2中還有另一條AGN。此外,光學觀測表明,S1和S2落在BPT(Baldwin、Philips和Terlevich)地圖的AGN+SF(恒星形成)區域。簡而言之,天文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是,他們強烈支持Mrk 212的雙重AGN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