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數字賦能背景下的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
作為一項國家戰(zhàn)略,大數據正日益成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從單向管理向雙向互動轉變,從線下到線下一體化,從單純的政府監(jiān)督轉向社會協作治理。" 這三次轉變對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杭州作為數字政府轉型的先行者,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智能治理模式。"城市人才" 是杭州在全國提出的第一個概念。為利用大數據改善城市交通開辟了新的探索。如何管理移動攤販?"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情況如何?" 這些刺繡問題在杭州市蕭山區(qū)寧圍街 "寧菊藍" 智慧管理平臺上找到答案,如何有效解決社會矛盾?在杭州高新區(qū)(河濱),一部手機,一個 QR 碼,可以實現糾紛調解的全過程。9 月下旬,"大國小鄉(xiāng)基層治理" 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訪談研究小組進入杭州,參觀科學、精細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新理念。
城市頭腦 "有助于建設" 第一座國家數字治理城市
擁堵排名從中國的第二位降至第 35 位,城市停車達到 "無桿停車",酒店 30 秒入住,公園完成 20 秒。在浙江杭州,在這一系列簡單的數字變化背后,多虧了 "城市大腦" 的建設。
2016 年 4 月,杭州率先提出了 "城市頭腦" 建設,并以交通領域為突破口,以大規(guī)模數據為基礎,開辟了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2018 年年底,杭州的 "城市大腦" 開始從 "阻塞" 向 "城市治理" 轉變。2019 年 7 月,杭州 "城市腦" 發(fā)布了重要的應用場景和便捷的服務內容,如舒適的醫(yī)療、愉快的旅游、便利的停車、街區(qū)管理等。2019 年 12 月,杭州 "城市腦" 發(fā)布了中央系統 3.0 和一系列造福于人民的應用場景,并正式提出了 "第一座國家數字治理城市" 的目標。目前,圍繞解決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務的難點和難點,杭州 "城市頭腦" 已經建立了 11 個主要系統的 48 個應用場景。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醫(yī)院和附屬第二醫(yī)院每天的停車需求超過 10000 輛。在高峰時段,住院車輛的最長等候時間將近四個半小時。醫(yī)院利用杭州的 "城市大腦" 將計算數據轉換成可識別的路徑,快速引導醫(yī)療車輛到周圍的停車場,并將平均停車時間從 90 分鐘縮短到 15 分鐘。
今天,杭州已成為全國第一個實行 "無桿停車" 的城市,第一個以 "延遲指數" 為目標的城市,第一個實現 "不排隊入園" 的城市,以及第一個在醫(yī)療后最多支付醫(yī)療費的城市。這些城市首先承載了人民的真正幸福,也是大數據 "從人民手中拿來,用它作為人們的" 直觀體現 "。
街道安全控制圈的精確智能控制與建設
基層治理困難,處理很多事情困難,工作內容繁瑣。從智能消防到垃圾分類,從幫助尋找失蹤者,到規(guī)范社區(qū)流動攤販的管理。在杭州市蕭山區(qū)寧圍街,到處都有 "寧菊藍",這個 "小腦" 數字賦權,精確的智能控制人物。
據報道,寧菊藍智能治理平臺以基層治理的四個平臺為核心,引入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AR 虛擬現實等技術,將感知、空間地理信息、商業(yè)應用等數據融合在一起。它分為七個模塊:應急指揮、智能管理、智能安全、智能消防、智能小區(qū)、智能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等。一個全球控制地圖的實現,一個多黨協調的平臺,可以滿足 28 個基層社會治理方案的需要。
城市管理應該像刺繡一樣精細。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必須進一步細化、智能化、人性化。因此,我們決心讓科學技術發(fā)揮作用,創(chuàng)造一個 "更好的藍色" 平臺,并利用智能系統來幫助日常工作。寧威街黨委書記朱國軍說。
據介紹,該平臺在上島區(qū)、平安村社、交通小腦、智能城市管理、智能消防、垃圾分類、五河協同管理等 8 個區(qū)級基層管理平臺中,整合了志安社區(qū)、監(jiān)控設備、消防設備等各類智能觸角,打破了傳統信息孤島,實現了社會治理各要素的聚集,構建了街道地區(qū)動靜結合的安全控制循環(huán)。
例如,鑒于城市管理的痛點,如非法停車、店外管理、移動攤販等,"寧菊藍" 智能管理平臺改變了以往人工發(fā)現和處置的方式,通過前端智能感知報警、平臺自動循環(huán)、實現 "用機器代替人",減輕了基層工作負擔,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一旦有車輛進入停車區(qū),前端就會自動感知并鏈接現場喇叭以遠程呼喊,提醒車主及時離開。
自 8 月份試運行以來,憑借這些智能傳感設備的 "千里眼" 順風耳,發(fā)現和處置的事件呈上升趨勢,平均每天發(fā)生 46 起事件,約占每日總事件的 30%,處置能力減少近 50%,一線執(zhí)法時間減少 65%。在安全、消防、城市管理、河流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探索了一種新的 "感知"+"智能"+"治理" 的社會治理模式。
解決爭端的新途徑 "--" 一項解決爭端守則(訴訟)
傳統的調解工作主要是面對面的調解,輔以電話調解。如果糾紛一方在現場或由于某些特殊情況不能介入,就無法進行調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調解會反復發(fā)生等問題,不利于工作的推進。
針對這些問題,杭州高新區(qū)(濱江)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qū)塊鏈、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推出了 "一站式糾紛解決(訴訟)" 平臺,創(chuàng)建了 "訴訟資源治理" 的新模式。用戶只需通過手機移動指尖即可實現糾紛調解的全過程。
據了解,"一元糾紛解決(訴訟)" 平臺在糾紛解決領域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了 "健康綠色代碼" 的概念,并根據矛盾與糾紛的類型、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影響范圍等,建立了不同顏色糾紛的專屬 "調制與解碼"。平臺將黃色、橙色、藍色、紅色、綠色 "五色" 調制解碼前的響應、糾紛調解、糾紛轉移訴訟等環(huán)節(jié)貫穿整個過程。黃色代碼對應于初始接受階段,橙色代碼對應于二次循環(huán)調解階段,藍色代碼對應于法院注冊和引入階段,紅色代碼對應于調解失敗,法院可以在線提交案件,綠色代碼表示調解成功。
在此基礎上,該平臺與 Spear 協調中心和法院訴訟中心開辟了渠道,形成了以法院訴訟中心為核心、前端案件解決、后端在線司法確認和訴訟同時提交的糾紛治理閉環(huán),促進了大多數爭議的及時本地解決和訴訟程序中的少量糾紛,有效地減少了訴訟的增加,提高了訴訟來源治理的水平。目前,民商事案件的預調解率為 61.29%,轉移中心的分流比例為 88.17%,訴訟前指定調解的調解率為 6.61%。自六月初,截至九月二十四日,已有九百零六宗案件在訴訟前移交,二百宗案件已獲成功調解。
此外,該平臺依托司法信用肖像的功能,自動收集和分析糾紛解決習慣、參與調解和調解協議執(zhí)行等關鍵信息,生成信用肖像,在糾紛解決領域形成可信賴的氛圍,通過案例演示促進批量糾紛的解決,成功一批 ",并不斷加強基層調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