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沒有提到 GDP 的硬指標,但暗含軟性目標引領經濟發展
根據《公報》,全會提出的“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并未設定具體的GDP指標。不過,仔細研讀《公報》全文就會發現,剛剛落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已為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定了調,且釋放了不少重要的信號。
淡化GDP,但有“雄心壯志”暗藏其中
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及全球經濟造成劇烈沖擊。2020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自2002年以來,首次未提經濟增速目標。
五年前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我國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相比之下,今年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并沒有給出量化的經濟增長指標。
但是,《公報》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其中包括了十分引人注目的一項內容: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雖然學界和研究機構對于如何界定“中等發達國家”有所爭議,并無確切定論,且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是一個動態的,而非固定不變的數值。但此目標已讓中國對于未來經濟發展的雄心壯志初現端倪。
根據全球一些機構的認定,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要達到4萬至6萬美元左右;高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要達到8萬美元左右;而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算是步入到發達國家行列的“最低標準”。如今,全球有約30個國家的人均GDP超2萬美元。
若按照15年后中國人均GDP要從如今的1萬美元增長至2萬美元左右的算法,華僑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謝棟銘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采訪時分析稱,據此推算,中國整體的GDP也要在15年內翻一倍。
“這其實也是一個目標,只是沒有把它當做硬性指標,而是作為軟性參考指引經濟發展?!敝x棟銘說道。
而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稱,這一目標意味著在未來15年內,我國的人均GDP要上升到約相當于最發達國家人均GDP50%左右的位置。
10 月 30 日上午,中共中央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上,黨組成員、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國家統計局局長寧繼哲回答了許多外國媒體關注的中國經濟增長率問題。
寧吉喆說: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十四五 "時期,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經濟增長潛力。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按照五中全會精神,認真做好" 十四五 "規劃綱要的制定工作。按照" 十四五 "規劃建議確定的大方向和戰略,在認真測算的基礎上,國家發改委將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和具體指標,促進經濟的合理增長和質量穩步提高。開好頭,起好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目標雄心勃勃,困難,能夠實現這些目標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勃在接受 "聯合早報" 采訪時表示,在當前的國際逆風環境下,很難實現這一目標。然而,他也認為,這一目標是雄心勃勃的。
隨著中國經濟的成熟,未來很難保持原來的兩位數增長,再加上中美之間的摩擦一定比未來的合作多,其他西方經濟體也可能加大對中國的遏制力度,中國未來 15 年的發展道路將是非??部赖摹?制定這一目標是雄心勃勃的," 他說。
每日經濟新聞 " 援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的話說,只要中國能在未來五年保持 5% 至 5.5% 的經濟增長,在未來 15 年保持 4% 至 5.5% 的經濟增長,到 2035 年就能實現這一目標。
事實上,中國在實現 2035 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一長期目標方面有了良好的開端和基礎。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 10 月 19 日報道,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今年第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 4.9%,前三季度 GDP 為 72.2786 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0.7%,經濟增長率由負轉為正,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 1 月 17 日公布的數據,2019 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 99.0865 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 GDP 首次達到 1 萬美元的新水平。
2019 年,中國 14 個城市(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突破人均 220 萬美元的門檻,覆蓋 1.4 億多人。其中排名第一的深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 已接近 3 萬美元,其他許多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 也已超過 25000 美元。
然而,雖然我國目前處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隨之下降。與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均 GDP 相比,中國仍有一些差距,但近年來這一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色彩指出,未來 15 年要實現 4% 至 5.5% 的經濟增長并非易事。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如果全要素生產率能保持在 2% 以上,目前人均 GDP 增長目標就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