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水產養殖合作,走脫貧的道路
福建龍巖市永定區大西鄉大西村的建隆進,在大約半畝水產養殖場旁邊,正在檢查澳大利亞淡水龍蝦的水質和食用情況。
簡·龍津自 2018 年 7 月以來一直在養殖澳大利亞淡水龍蝦,她記得所有的收入。"第一階段的凈收入為 3450 元(下稱人民幣),第二階段的凈收入為 7100 元。" 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聾啞人簡·龍津通過微信接受記者采訪。
在 "政府 + 農業企業 + 貧困家庭" 模式的幫助下,簡·龍進摘下貧困家庭的 "帽子",住進了新房。在大西鄉,澳大利亞淡水龍蝦文化獎勵扶貧項目負責人尤剛茂、建隆進和妻子都非常勤勞,養殖龍蝦非常謹慎,比基地更好。
讓貧困家庭脫貧致富,比靠自己賺錢更有成就感。2016 年底,在上海一家外資企業工作了十多年的尤港茂辭職回國,探索新的農業發展。為了引進澳大利亞淡水龍蝦養殖項目,他特別邀請臺灣專家回家調查,確定該項目是否適合當地定居。
在 2018 年的第十屆海峽論壇上,他與一家臺灣企業簽訂了成立龍巖伯公山水農業技術有限公司的合同,正式引進澳大利亞淡水龍蝦生態養殖技術。
澳大利亞淡水龍蝦養殖周期短,經濟效益高,但對養殖技術要求較高。" 尤港茂告訴記者,永定區以種植為主,養殖技術薄弱,需要臺灣專家的技術支持。
已聘請臺灣專家小組,為龍巖柏公山水農科技有限公司淡水龍蝦養殖提供技術支持。譚麗中是多年來在澳大利亞從事淡水龍蝦養殖的臺灣專家之一,能夠控制水質。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初返回臺灣的一些臺灣專家雖然無法返回崗位,但譚麗中仍然堅守崗位,桌上有很多彩卡,譚麗中每天都會從池塘里抽取水樣,對各項指標進行比較,然后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澳大利亞淡水龍蝦生態文化是大西鄉與臺灣交流合作、實施產業扶貧的重點項目之一。大西鄉政府協調各種扶持資金,以龍巖市白龍山水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澳大利亞淡水龍蝦養殖基地為載體,引導農村貧困家庭參與養殖。
龍巖市柏公山水農科技有限公司統一為貧困家庭提供 1200 株蝦苗,并與貧困家庭簽訂合作協議,為貧困家庭提供技術指導、產品保護價格回購等服務,實現公司與貧困家庭的無縫對接。
在大溪,澳大利亞的淡水龍蝦已成為一種 "扶貧蝦",首批 21 個貧困家庭參與了澳大利亞淡水龍蝦養殖。經常生活在大西鎮的譚麗中經常指導貧困家庭的養殖技術。
澳大利亞貧困戶養淡水龍蝦健永發說,在技術指導下,養龍蝦比養魚容易,經濟效益好得多。" 目前我養了兩個時期,已經有一萬多元的收入了。
在臺灣,澳大利亞已經用淡水龍蝦養殖了十多年,我相信大陸的未來市場也是相當樂觀的。澳大利亞淡水龍蝦市場接受程度不高,但譚麗中認為澳大利亞淡水龍蝦會慢慢在大陸打開市場。
如今,占地一千多畝的澳大利亞淡水龍蝦養殖基地被列為福建省加快休閑漁業發展的 "水鄉漁村",尤港茂表示,希望把 "扶貧蝦" 轉變為產業,建設閩臺農業技術合作基地和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