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協會消費警告:"擦亮"眼睛,警惕各種不良的"校園貸款"陷阱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網站10月26日報道,"校園貸款"是一家主要針對大學生的貸款業務。它的初衷是向貧困家庭的學生提供貸款,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或解決學生創新和創業所需的資金短缺問題。然而,由于當前校園貸款市場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如貸款業務門檻低、經營者資格參差不齊、身份審計不實、合同信息透明、風險預警不足等,一些非法貸款機構已將校園貸款轉化為校園危害,造成了不利的社會影響。
為遏制不良‘校園貸’對廣大學生的侵害,2016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先后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開展了聯動治理。要求未經銀行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禁止提供校園貸服務。并明確禁止網貸平臺以任何形式向大學生放貸。然而,在這個國家嚴防嚴治的高壓態勢下,一些非法組織為了獲取暴利,依然鋌而走險。現實中,各類不良"校園貸"依然存在,如"注銷校園貸","套路貸","培訓貸"等不良"校園貸"繼續損害著廣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有媒體調查發現,與"校園貸"相關的詐騙在2020年上半年再次出現。
注銷校園貸"是一種騙局,借注銷之名行向大學生推銷之實。近期,全國不少地方都出現了"注銷校園貸"的新型騙局,不少大學生和剛畢業的大學生都"中招",詐騙金額少則幾千,多則幾十萬,影響十分惡劣。據了解,"注銷校園貸"詐騙手法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針對已注冊的網絡貸款平臺賬戶或借款記錄,詐騙時會主張"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需要配合注銷賬戶,否則會影響個人信用信息";另一種是針對未注冊網貸平臺賬戶或無借款記錄,詐騙稱"您的身份信息已被盜用注冊網貸賬戶,需配合注銷,否則將影響個人信用信息"由于騙子能準確說出對方真實姓名,身份證號,學校名稱,甚至消費記錄等隱私信息,容易讓學生放松警惕,有的騙子還主動向學生出示身份證件,工作卡等信息以獲取信任,結果,學生最終將網絡貸款平臺的所有貸款轉到"查賬戶",而查賬戶實際上是詐騙的個人賬戶
比如,據媒體報道,2020年10月8號,江蘇揚州的小陳突然接到一個自稱是某貸款公司客服的電話,對方稱小陳在大學期間借的一筆9000元‘校園貸’還不上。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打擊校園貸。如果小陳再不還,就會影響個人信用。雖然陳同學在校期間并沒有借到校園貸,但陳同學還是很驚訝,因為對方提供的信息一點都不差。對方提出,只要他按照操作,小陳的貸款記錄就會被取消,個人信用不受影響。在對方的指導下,小陳從多個APP申請貸款,最終申請了三筆共計65000元的貸款。然后,在對方的要求下,貸款被轉到了三個陌生的個人賬戶上。小陳按照要求操作后,對方要求他刪除所有下載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