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癌癥中心將推動癌癥多學科診療
國家癌癥中心副主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癌癥醫(yī)院副院長蔡建強日前在第三屆華夏癌癥高峰論壇上說,在多學科診療模式下,制定準確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可以盡可能延長晚期癌癥患者的生命,甚至給他們治愈的機會。國家癌癥中心將全面推廣 MDT 模式,幫助實現中國的癌癥防治目標。
MDT 是指以病人為中心,結合疾病相關的多學科專家進行討論,確定患者的診斷和分期,制定合適的治療模式。2018 年至 2020 年,國家衛(wèi)生衛(wèi)生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腫瘤 MDT 試點工作。
蔡建強說,目前我國腫瘤患者的常見診斷和治療模式是第一個看到 "頭痛、腳痛醫(yī)生腳" 的病人。" 在這種治療模式下,患者可能會接受反復檢查、過度治療、不適當的治療等,導致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MDT 在晚期癌癥患者中的意義是什么?" 以我國結直腸癌的高發(fā)病率為例,由于其發(fā)病隱匿,早期無明顯癥狀,容易漏診、轉移和復發(fā),許多患者處于晚期。2007 年,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率先成立了大腸癌肝轉移 MDT 合作小組,先后成立了診療專家共識和專門疾病協會。資料顯示,MDT 配合組 5 年生存率達 46%,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根據中國的癌癥防治行動,到 2030 年,癌癥的總體 5 年生存率將不低于 46.6%。一些腫瘤學領域的學者和專家說,目前,能夠大大降低我國癌癥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是消化系統(tǒng)腫瘤,如食道癌、胃癌、結直腸癌等。MDT 的應用對這類腫瘤的 5 年生存率有著顯著的提高,對實現癌癥防治目標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