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的傳承與發展,“文化+”為夾江助力
10月16日,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生書法比賽和第一屆四寶博覽會在嘉江舉行,一批著名的書畫藝術家當場將作品留在嘉江紙上,100名中小學生共同完成了數千米長量的書法作品。
樂山市嘉江縣不僅以千佛如石聞名,也是中國書畫之鄉,在千千萬萬人互相學習和空空蕩蕩的小巷背后,是千年紙鄉的深厚魅力。
幾千年過去了,嘉江紙業仍然完全保留著"蔡侯"造紙術。青衣河岸上的"一張紙"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一張紙"的發展經歷了什么樣的涅盤?"一張紙"的發展經歷了什么樣的涅盤?
中小學生書法展覽
一張紙",中國書畫紙的故鄉,流傳數千年之久
嘉江手工用紙始于唐代,繼宋代后,繁榮于明代,繁榮于清代,并在康遷時期成為"貢紙"和"文緯卷紙"。到目前為止,嘉江紙仍完全保留著"彩后"造紙術,根據明代"天宮開放材料"的生產過程,從原料收集、輔料準備到打撈造紙業,有15個環節,72個工序,注意材料的使用,生產過程復雜。
為了找到一張好紙,四十年代初,中國畫大師張大千兩次來到嘉江馬村"找紙",與造紙商石子清共同開發了著名的"蜀子"和"蓮花"專用書畫紙,帶著嘉江紙到了甘肅省敦煌,帶領他的繪畫朋友和學生們進行了兩次、半年的敦煌古壁畫復制,抄錄了南北朝、唐、五代的兩百七十六幅繪畫作品。
嘉江書畫用紙堅韌,清澈絲綢之路,光滑細膩,非常結實,滲透自由,深受畫家青睞。幾百年前,作為傳統書畫用紙的重要場所,十堰村就有數百家造紙廠。到1945年,全縣60%以上的人口從事手工造紙生產,年產量超過8000噸。
2009年,嘉江縣成功宣布"中國書畫紙之鄉"。今年10月15日,嘉江縣通過了"中國書畫紙之鄉"專家組的重新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