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妖劇亂了時間線〉:讓傳統文化在創新表達中“活”起來》
近日,奇幻短劇《花妖亂了時間線》在多個視頻平臺引發熱議。劇中主人公穿梭于中國古代傳統故事——從“霸王別姬”的悲壯、“爛柯人”的時空幻境、“月老傳說”的親情執念之間,將《聊齋志異》《世說新語》等經典元素編織成跨越千年的文化圖景。這部被觀眾戲稱“沒文化看不懂,有文化品不夠”的作品,不僅成為社交平臺上的“文化密碼”,更展現了傳統文化在當代創作中的蓬勃生命力。
一、文化“?!崩镆娬嬲?,傳統IP的新表達
《花妖亂了時間線》中埋藏的文化彩蛋,恰似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尋寶”。劇中設置的羅剎海市,是“世界線的交匯處,空間的罅隙,時間的根源,人生的匯聚,故事的起點和結局”,當《聊齋》中的“孟婆”、“錦瑟”、“羅盤使”化作職場新人的逆境隱喻,當蒲松齡筆下的“香玉”花妖與現代價值觀共情對話,當“月老紅線”串聯起古今婚戀觀的碰撞,傳統典故不再是教科書里的鉛字,而成了照進現實的精神鏡像。劇評人評價:“這部劇用‘Z世代’的語言重述經典,讓文化傳承從‘單向灌輸’變為‘雙向奔赴’。”
這種創作思路與近年來《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歸來》等爆款作品一脈相承。數據顯示,近三年改編自傳統IP的影視作品占比提升35%,其中“顛覆性改編”類作品觀眾滿意度達89%?!痘ㄑ齺y了時間線》主創團隊坦言:“我們不是簡單地‘搬運’故事,而是用當代青年的視角重新結構經典,讓古人的智慧解答今天的困惑?!?/p>
二、短劇賽道呼喚“知識型爽感”
在短視頻內容同質化嚴重的當下,《花妖亂了時間線》以“每集一個文化梗”的創作理念突圍。劇中“爛柯人”典故被轉化為時空穿越的錨點,沉香“劈山救母”暗喻時代更迭的傳承,這些設計既保留了傳統美學的意境,又注入了現代價值觀的思考。中國傳媒大學發布的《2023微短劇行業研究報告》指出,具有文化內涵的精品短劇是當前時代下的“急需品”,讓市場從“感官刺激”向“精神共鳴”升級正是大勢所趨。
“短劇不應只是‘無腦爽’的代名詞?!薄痘ㄑ齺y了時間線》制片人表示,“我們嘗試用古風喜劇的外殼包裹文化內核,讓觀眾在樂趣中自然領悟‘日用而不覺’的文化魅力?!边@種探索與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深度契合——當傳統文化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文藝創作,便是對“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三、以創新之火點燃文化長河
《花妖亂了時間線》的熱播現象揭示著文藝創作的新趨勢:“漲知識”“有文化”等評價出現頻率大大提高,這種變化印證著人民群眾審美需求的提升,也倒逼行業走出“流量至上”的誤區。
正如劇中“黃覺”穿越古今仍堅守本心的角色設定,新時代文藝創作同樣需要這種“守正創新”的定力。當更多創作者學會在《天工開物》中尋找科技靈感,在《山海經》里挖掘生態智慧,在《二十四史》中提煉處世哲學,便是真正踐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時代命題。
從《花妖亂了時間線》中月老紅線的若隱若現,到王母娘娘銀河分開的的代際鴻溝,這些充滿想象力的文化轉譯,恰似古老文明在數字時代激起的漣漪。它提醒我們:五千年文明積淀不是沉重的歷史包袱,而是取之不盡的創意源泉。當更多文藝工作者以“青春態”語態激活文化基因,讓傳統故事與當代價值共振,便是對二十大“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號召的最好回應。這般創作,正如歷經千年仍灼灼其華的文化火種,必將在新時代綻放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