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屆廣交會 品牌出海 多元化發展論壇丨 AI 賦能、本土深耕與全球視野,中國品牌出海的突圍之道
2025年,中國企業出海面臨諸多全新考驗,企業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4月17日下午,聚焦品牌出海話題,第137屆廣交會舉辦了品牌出海多元化發展論壇,億邦智庫、WGSN、PingPong、鈦動科技、CyberLack等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探討從中小企業創新“走出去”到品牌深度本土化“走進去”,從“AI+出海營銷”技術賦能到“短視頻 直播 +本土體驗”創新實踐等主題,全面解碼品牌出海路徑,為現場企業提供多元化發展的新思路。
廣交會秘書處常務副主任、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有限公司展覽總監劉曉敏在致辭中提到,廣交會作為國際貿易的促進平臺,肩負著助力企業多元化發展、促進外貿轉型升級的使命,已經從中國制造的窗口升級為中國品牌的舞臺,見證了中國外貿堅韌不拔的出海之路,見證了從代工出海到產品出海再到品牌出海的歷史跨越。品牌出海是一場馬拉松,需要企業具備堅韌的毅力、持續創新的能力以及對全球市場深刻的洞察,希望論壇能夠為企業多元發展擴思路、謀新篇。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白雪峰在致辭中表示,“品牌出海”是長期工程,企業需要強化內部匹配的機制化建設和適應性調整。
對此,企業可以通過“多中心+數字化”分散風險,借助 跨境電商 平臺、海外倉配送體系等快速響應并觸達客戶,構建韌性供應鏈生態。并且需要堅持互利共贏的深耕本土化運營,把握綠色化、數字化的確定性趨勢,因地制宜融入當地產業鏈,建立屬地化研發、服務和營銷團隊,真正實現“全球視野、本地行動”。
論壇上,跨境支付公司PingPong還發布了《中國中小企業品牌出海創新案例》。“從走出去到融進去,未來品牌的全球化發展需要進一步實現在目標市場內的價值融入、文化融入和情感融入。”PingPong大中華區華南業務負責人鄭元佳介紹,中國品牌出海正在經歷一場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深刻轉型,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產品出口,而是通過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和文化認同,真正融入全球市場。
技術驅動是新一輪出海潮的核心
數據顯示,盡管中國工業增加值占全球35%,但線上零售份額正被新興市場占領,歐美日韓仍是高價值市場,而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憑借高增長潛力成為新藍海。
億邦智庫首席分析師武天翔在《2025年出海機遇前瞻》演講中,全面剖析了中國品牌出海的趨勢與策略。武天翔提到,目前美國加征關稅給全球市場帶來不確定性,“在關稅戰這樣的巨大不確定性中,我們要做的是尋找確定性。”他從中國的制造基礎、消費市場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分析,長期來看,品牌出海依然是企業的必選項,而企業現階段要塑造全球化的新品牌,更加需要用好跨境電商布局靈活的供應鏈和運營能力。
武天翔提到,全球化的新品牌有幾個特征,包括全渠道全域布局能力、數字化創新、品質品牌追求、本土化的用戶思維以及跨國公司的部分特征。他列舉了泡泡瑪特等品牌出海的案例,為如今中小企業出海提供參考。
“未來企業實現品牌出海需要平衡傳統市場與新興市場、線上與線下、B2B與B2C的多元布局,同時借助生成式AI優化內容生產、智能營銷和供應鏈效率。”武天翔說。技術驅動是新一輪出海潮的核心競爭力。
實際上,多位論壇嘉賓都提到了AI在品牌出海過程中應用的重要性,鈦動科技副總裁程曉娜也提出,AI技術正成為出海破局關鍵:通過“AI+全球市場洞察”,企業可精準定位目標市場;借助“AI+視頻理解”,能快速解構海外爆款內容規律;而“AI+營銷內容生產”則實現工業化素材輸出,將傳統人工成本降低95%,效率提升10倍。
中國智造出海正在從單一產品輸出升級為“技術標準+品牌文化+本地生態”的系統競爭,據九號公司短交通亞太中東營銷部總經理彭榆偉介紹,作為智慧移動領域的科技企業,企業通過核心技術創新與全球化專利布局,成功打開海外市場。以短交通為核心賽道,依托技術優勢,九號公司在土耳其等新興市場克服高通脹、匯率波動等挑戰,2023年銷量實現了逆勢增長。
深圳前海蜜桔科技有限公司CyberLack創始人賈丁立則分享了亞馬遜在渠道、品牌和新媒體領域的一些實踐經驗。他談到了自己在亞馬遜的工作背景,并介紹了亞馬遜在全球擴展過程中的一些趨勢和案例。他表示,亞馬遜在品牌和內容方面的創新顯著,尤其是在視頻廣告和UGC內容的應用上,未來企業品牌出海,不僅要在產品上實現本土化,還需要在營銷和運營上做本土化適配。
深耕本土是必經之路
論壇上,多位企業代表都提到,在實現品牌化出海的過程中,深耕本土、了解本土、適應本土,是企業的必經之路。
成功的案例離不開本土化。例如,在亞太中東市場,九號公司通過深度本地化策略實現快速增長:目前全球社媒年覆蓋超5000萬人次,月度粉絲互動率達7%,印證了其“產品+渠道+用戶運營”模式的有效性。
山克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高琴認為,品牌即戰略,布局多元化平臺和全球市場,是實現品牌培育的重要路徑。目前,山克已經形成了集阿里國際站、環球資源等電商平臺和品牌官網等線上渠道,以及線下零售等全渠道,并且在積極拓展非洲、中東等更多元化的市場,來促進規模化增長和平衡區域風險。
不過,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深度本土化仍是企業出海的最大挑戰。無論是建立區域倉儲、招募本地團隊,還是適應文化差異,企業需在“全球化思維”與“本土化行動”間找到平衡。鄭元佳介紹,跨境支付平臺PingPong等服務機構的存在,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打破跨境障礙的支點,但其長遠成功仍需依賴對用戶痛點的持續洞察和生態化布局。據鄭元佳介紹,PingPong目前已經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盧森堡、新加坡、泰國、印尼、印度、韓國等全球范圍內設立了超過30個分支機構,以本土專業團隊配置為企業提供本地化服務。
此外,PingPong還與花旗、摩根大通等140多家全球金融機構和本地金融機構合作,組建起了一張可支持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內進行全球“無死角”支付的服務網絡,并能滿足企業在 40多個國家內進行本地本幣收付。同時依托于全球500多家不同類型的 上下游 生態服務商的合作,可進一步幫助企業加速本土化戰略落地,降低跨境經營成本,打開全球商業增長空間。
跨國營銷需考慮多元化、個性化
廣東吉拓戶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詩蘊提到,品牌出海的關鍵之一在于“講好品牌故事”。她認為,中國企業在品牌建設中往往偏重功能與參數,而歐美品牌更注重價值觀與情感鏈接。
“歐美品牌之所以擁有更高的溢價能力,是因為他們擅長講故事,而品牌營銷的核心是定位、內容和傳播。以加拿大鵝為例,該品牌通過構建‘科技探險’敘事,贏得了用戶認同,從而實現高達百倍的產品溢價,而這類品牌故事遠比技術參數更能打動消費者。”劉詩蘊說。
圍繞出海展望,WGSN趨勢總監門淑萍在演講中展望了2026年未來消費者的趨勢,她介紹了2026年全球趨勢的宏觀驅動因素,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加劇,“銀發經濟”崛起,消費者的需求和購買力正發生變化,這不僅僅體現在老年人消費增加,也包括不同年齡段對產品的不同需求。在做跨國營銷時,產品的定位需要考慮到這些群體在各自生命周期中的特殊需求。
門淑萍還總結了不同消費者群體的畫像,包括求真派、高端消費者、Z世代等。求真派對信息準確性和品牌忠誠度有較高的要求,而Z世代則注重極致的體驗和社群文化。她強調,理解這些不同群體的需求,是品牌和商家在未來市場中取得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