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景山觀德殿建筑群首次開放!
北京景山官德寺建筑群在北京中軸線上首次完全撤退并開放,冠德寺作為北京南北軸線的制高點,舉辦了2020年北京中軸線專展"紫板高峰",是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以"北京中軸線"為主題的系列展覽的延續,也是"北京中軸應用工作"的成果展覽。
展覽分為三個模塊:"中軸密碼","中軸應用"和"中軸未來"。中軸線密碼"呈現春秋循環的歷史變遷,詮釋中軸線的文化內涵和空間魅力。北京中軸線始建于元代,形成于明清,發展于當代,歷經750多年,成為世界上現存時間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中軸線遺產》系統梳理了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的進展情況,介紹了中國世界遺產的保護情況,再現了大師大師對中軸線的巨大貢獻:"北京中軸線"一詞最早是由梅德韋杰夫先生提出的。梁思成在《北京無與倫比的杰作--城市規劃》一文中。《中軸線的未來》展示了今天北京中軸線的發展。北面的奧運村,南面的大興機場,是中軸線概念在當今城市規劃中的不斷延續,展現了中軸線上人們的美好生活。"。
北京的中軸線距今已有750多年的歷史,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貫穿北京老城區7座。8公里,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將推進中軸線保護作為老城整體保護的中心工作。開幕式上,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回顧了北京的中軸線申遺方案:2011年,北京市委提出"對首都文化血脈的中軸線進行專項保護和規劃,爭取為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此,北京市文物局委托清華大學,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名錄》文本和《北京中軸線保護規劃》,并于2012年上報國家文物局,推動北京中軸線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準備名錄》。近日,中央,國務院批復將《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列為重點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中軸線申遺工作全面啟動,三年行動計劃已獲市委市政府批復。"。
作為"北京中軸"應用工作的重要參與者,清華大學展覽策展人、教授周魯告訴記者,目前,"北京中軸線"的應用正處于"短跑"階段。按照世界遺產保護標準,正在更新和改善中軸線沿線的環境。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的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文物服務隊伍之一,預計將于2023年年初完成提交的所有文件,以迎接2024年世界遺產大會的召開。"中軸線是當代生活的載體,無論是保存還是保護,中軸線真正承載著人民幸福美麗的生活,只有在當代生活的滋養下,中軸線才能展現出自己燦爛的色彩。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劉玉龍引用梁思成1951年的著作《北京城市規劃的無與倫比的杰作》,重申了"北京中軸線"的意義:"一條八公里長,世界上最長,最大的南北軸線穿過整個城市。這條中軸線的建立,造就了北京獨一無二的宏偉秩序。前后波動,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分布,就是以這個軸線為基礎的。靈之威嚴,延展南北,始終為衡到底。梁思成在這篇文章中評論了北京的中軸線。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展覽植根于北京中軸線學術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淺薄的介紹,幫助更多的觀眾感受到中軸線魅力的魅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莊為民說,清華大學建筑設計學院依托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綜合學科建設和研究積累,形成了以研究為先導,由科研決策設計的工作模式,特別談到了歷史遺產對我市發展的重要意義。"文化自信的表現不是模仿西方高聳的建筑。它在于發現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特別強調城市的空間格局,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城市街道建筑,以及中國特有的環境文化氣質。
據悉,此次展覽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國家文化中心和北京景山公園管理處聯合主辦。